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406|回复: 0

美国心惊肉跳:中国核潜艇进军堪查加半岛

[复制链接]

29

主题

11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suzuki7565 发表于 2009-11-26 0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心惊肉跳:中国核潜艇进军堪查加半岛点击数:11956 更新时间:2007-9-11 8:47:19 “1983年,中国以缔约国身份加入了《南极条约》,由于当时尚未进行过独立的科考活动,所以还不具备成为协商国的条件,也没有表决权。当年9月,我国第一次出席《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从座次排列到文件发放,都是二等公民待遇,特别是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榔头一敲,缔约国被请出会场去‘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晓。”  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提起这段并不愉快的经历,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琨依然难以释怀,“堂堂10亿人口的国家在这里没有发言权、表决权,还被人逐出会场,原因就是你没有(考察)站。”  追昔抚今,20多年后,中国已经在南北两极拥有长城、中山、黄河三个常年考察站,而且,“十一五”期间,还将推动第三个南极考察站的建站选址……今天,中国在南极问题上不再会遭受那样的屈辱。  然而,随着一个“体系外国家”渐渐跻身于极区考察大国的行列,人们发现,有些国家的态度,也开始由最初的蔑视变得更为复杂。  抵触  1984年11月,中国“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首航南极,登上了乔治王岛。可是,在这块智利、阿根廷和英国共同要求领土的地方,“东道主”起初并不十分友善。  “对于那一次中国代表团的南极之行,智利外交部甚至提出要全程‘陪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告诉《环球》杂志,“此外,就连我们的飞机飞得稍微低一点,智利也经常会来找上门来,质问我们破坏生态。”  “虽然后来智利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欢迎中国建站,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为了拉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以平衡苏联等国在南极的影响呢?”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气氛下,在冰天雪地中鏖战三个月之久,1985年2月20日,包括鄂栋臣在内的“外来客”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同年,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  然而,中国科考队还没来得及庆祝,西方的消极舆论便纷至沓来。长城站刚刚建立,绿色和平组织便令人匪夷所思地质问,“南极的企鹅都到哪里去了?”  更有甚者,在1994年出版的《国际环境政治》一书中,澳大利亚学者洛兰埃利奥特还如此回顾了长城站的建设过程:中国科考队把鸽子和宠物带到了南极……还有人看到,他们把企鹅当作足球踢来踢去……这些行为都应该遭到严重的抗议或惩罚,但是没有,邻近的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仅仅是低调地与长城站的负责人进行了非正式的协商,告诉中国人他们做错了。于是,这位作者得出结论:“这明显说明一个问题,服从规则应该被视为接受教育的过程。”  无独有偶,在《治理冰冻的共有财产:南极政权与环境保护》中,来自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克利斯托夫乔伊纳似乎也“见证”了相同的情景:(中国人)手持木棒和玻璃瓶追赶企鹅,它们的栖息地被扔满金属物体……德国水文学家的大量科学实验遭致破坏……  施压  实际上,有些国家从一开始就对长城站嗤之以鼻:“中国的科考站选址于南极圈以外的乔治王岛上,那里又几乎整个被冰雪覆盖,能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呢?”不过,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在那个冰封雪冻的世界,20年后的2005年1月,中国南极考察队竟然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dome A)。  这一高点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是东南极的中心,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最高海拔4039米,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匀静的南极内陆冰盖之上,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前三者分别由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占据着,在中国科考队登顶之前,只有高点冰穹A 等待着人类历史性的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国家都希望夺下这一制高点,但是1992年,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几乎是抢过话筒宣布,中国愿意承担冰穹A的考察任务。而后,1996~2001年间,中国组织实施了4次“中山站-冰穹A”的内陆冰盖考察。  “其实在这段期间,中国的勘探并不成功,而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郭培清告诉《环球》杂志,在南极勘探问题上,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某个地区谁能首先勘探成功,谁就拥有优先设站权,此后,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科考活动必须征得设站国的同意,而且必须由设站国牵头。  “鉴于这点,日本和德国开始质疑,中国总是勘探不成功,是不是名为科考实为占地?” 郭培清披露,2001年之后,德国还曾向《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提出申请,如果中国再一次勘探不成功,那它就要抢到前面去。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国际压力下,2004年10月25日,中国发起了第21次南极考察。目标,南极最高点,冰穹A。  最终,中国人征服了世界。然而,客观地评估那次冲顶,郭培清还是觉得它是一次冒险的冲刺:“中国派出了三辆雪地车,两架直升机,而所需的庞大后勤支持并不能够充分保证。”  “但是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中国确实不能再等了。”  诽谤  征服冰穹A之后,2006年初,中国南极科考队传来一则消息,在中山站附近计划建设一部高频雷达的选址工作已经完成,该雷达将主要用于对极地地区空间环境的探测和研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民用科学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的新闻,却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的“严重关切”。  2006年2月2日,美国《世界论坛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中国南极雷达可能破坏美国间谍卫星》。在一番近乎荒诞的描述中,美国“军事专家”分析,中国在偏远的南极建立高频雷达具有军事用意,因为美国侦察卫星多数要经过南极上空,一旦雷达发射反间谍光束,就可以对美国的卫星形成干扰或破坏。该报道还特别强调,“中国的空间项目与美国完全不同,均与中国军方操控有直接关系。”  《世界论坛报》还说,这部高频雷达天线阵共由20个天线单元组成,其中主天线有16个天线单元、副天线有4个天线单元,每个天线高20米,天线间距约14四米,天线阵总长度约230米。  但台湾高等政策研究会研究员廖文中认为,“雷达只有230公尺的天线阵规模,只是实验性的用途。”  还有评论指出,虽然这部雷达部署在南极,而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对地观测卫星也都是在极地轨道上运行,然而,只要对雷达常识略知一二的人都能知道,气象雷达的功率、探测精度和对小型高速目标的跟踪能力,根本无法与极为尖端的太空目标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相比。而美国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再低,也不会低至进入大气层的电离层,除非这是一颗将坠入大气层失事焚毁的卫星。  “反观美国这些‘专家’的担心,倒是不打自招地暴露了美国才是真正利用极地空间对他国实施侦察拍照,进行电子刺探等军事活动的活跃分子。”  担忧  对中国南极雷达的诽谤,无疑是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持续发烧所带来的“后遗症”,而这种疑虑甚至担忧,稍加变形就迅速传到了北极。  2006年8月3日,美国军方和政府智囊机构成员乔布夫撰写了《潜艇与新北冰洋》一文。文中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北极冰层迅速解冻,而北极自然资源和新航道的惊现,将导致一场国际“冷战”拉开帷幕。  布夫还耸人听闻地预测,参加这场“冷战”的,除了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以及俄罗斯5国外,中国“具有特别的挑战”——“这片冰封的海洋距美国本土实在是太近了,破冰而出的潜射弹道导弹不用10分钟就可打到美国腹地,因此,只要中国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利用新航道在北冰洋水下建立起长期固定的巡航值班机制,其海基战略核报复力量就真正实现了对美国的威慑,而华盛顿、纽约、芝加哥都在其打击范围之内……”  为了支持自己的结论,这位风险分析师还设想,中国可能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获得使用潜艇基地的权利,它将比美国位于班戈的潜艇基地更接近白令海峡。“继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后,北冰洋将成为中美潜艇攻防战的第三个角力场。”  面对“新北极时代”,美国军方其实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五角大楼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都有机构在研究新的北极形势。布夫不但要求军方增加拨款,还和这些机构的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北极遏制”战略,那就是,以绝对的优势“打消”各国对北极和北冰洋的战略念头,具体包括:  加大对北冰洋的战略巡逻力度,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潜艇力量与反潜部队的建设;强化美国在北冰洋的水下力量存在;加强美国新伦敦潜艇基地,波特茅斯造船厂,以及整个美国东海岸“后院”的反潜与防空建设,以防“背后偷袭”。  最后,这位“冷战”主义者还不忘特别强调,必须强化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等国的关系,结成新的“北极利益同盟”,以共同防范“新威胁”。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