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民族地区城市建设要引入传统民族建筑文化理念

热度 2已有 1455 次阅读 2010-11-2 11:51 |个人分类:思考天地

 

 

   黔东南少数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黔东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黔东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黔东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称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以鼓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鼓楼、花桥、戏楼、寨门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脚楼民居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有的至今还有使用价值。古建筑所承载文化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科技发展,审美取向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的特点。

然而,在现代化建设高潮中,在城乡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中,文物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恐怕要大声疾呼,实行民族建筑最后的保卫战了!对于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有多少民族特色?有多少地域特色?现在,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对于民族村寨民族建筑的保护又是逼在眼前的挑战!我们更要大声疾呼,必须接受城市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早做谋划,不要再使“硕果仅存”的民族建筑毁于一旦!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筑风格是旅游城市的魅力所在。但从近几年县城和农村民居建设情况来看,伴随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却是民族风格建筑的日渐消失,现在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再让民族特色建筑丧失殆尽了。 

   一、传统建筑中的启示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 , 坐落在丽江坝中部 ,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 13 世纪后期)。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那么丽江古城又是如何保护的呢?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我们知道,建筑是城市或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村落的名片和的象征。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从建筑可以知道城市,如从悉尼歌剧院我们想到澳大利亚。从“鸟巢”想到中国。从浦东摩天大楼想到上海,因为它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我们雷山的西江可比雷山的名声大,因为它特有的吊脚楼群构成了苗族建筑文化的象征。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由于传统村寨格局和民宅建筑保存完好,地方风情依旧,在现代都市化的浪潮中,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别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域特色,无不撩动着都市人访古寻根、猎奇探幽、回归自然之心弦。时代的变迁令沉睡了千年的苗寨大放异彩。不同风格的建筑争奇斗艳,才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千城一面的建筑,让人缺乏人性的魅力。

二、民族建筑现壮

黔东南州是著名的“杉木之乡”,早些时候的苗村侗寨,其民居全是纯杉木结构,木皮盖顶、木柱立架、木枋作梁、木板为壁,不用一瓦一砖。远远望去,山村木楼林立,鳞次栉比,铺排壮观,气势恢宏。这些木楼民居,古朴典雅,造型独特,风格别致,美观大方,宽敞明亮,东暖夏凉,很适宜人居。其做工也非常考究,门、窗、廊、栏等雕刻精美至极,充分显示了黔东南州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成为直观地展现一地原生态文化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中又尤以不用一钉一铆,宏伟壮观的侗族鼓楼、风雨桥和苗家吊脚楼为杰出代表,其造型美观,工艺高超,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传统建筑园地里的奇葩”。试想那周围群山环抱,森林密布,古木苍翠,林木葳蕤,一条小河从寨前缓缓流过,河边耸立着排排禾晾,稻谷高挂其上,一片金黄灿烂,寨中木楼簇拥,鼓楼巍然屹立其间,炊烟袅袅,鸟语花香如“世外桃园”的那样一种景致,你的心情会是一种怎样的惬意?然而,近三十年来,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民居都改成了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了,而且这种“土洋结合”的民居“怪胎”还在迅速膨胀,原来风格独特,魅力无穷的苗侗民居黯然失色,风光不再。近年来砖楼洋房,或风格怪异的“木包砖”吊脚楼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不伦不类,大杀风景,令人扼腕。

  上世90年代以来,施秉县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山水园林式的旅游服务城为目标,把县城作为一个最精致的景点来打造,突出“漂城”的个性和特点,努力建设“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式城市,树立“中国漂城”良好形象。施秉县按照“构筑21世纪独具魅力的城市特点和景观风貌”的理念,以把施秉打造成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一流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成县城拟扩容至10平方公里界线范围图的界定,开展了县城范围的路网、给排水、县城景观风貌、河滨带状公园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县城旅游车站、舞阳河路建筑风貌改造等工程;启动了杉木河路南段道路、平宁新区、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建设工程。通过规划建设,城市面貌大有改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

1995年起,大手笔,高起点的地打造“山水园林旅游服务城”。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新建、扩建了文化街、云台山路、舞阳河大道、杉木河大道等11条街道,建成了杉木河、光明、独秀、三丰等一批中高档宾馆、酒店,完成了13000平方米的三角洲休闲广场和城区沿河两岸3900长的绿化工程, 通过几年的建设,施秉县城由0.8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8公里。至2009年末,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三纵九横”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县城各项功能日臻完善。路宽了,楼高了,城靓了,旅游城市雏形逐渐显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始终围绕旅游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相继完成一批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按照省级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实施城市靓化工程,提高县城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新建度假村污水处理厂,改造覆盖城区的排水管网,新建、改建载流干沟(主管)和排水管网。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四座垃圾中转站。加强园林建设,改造西山公园,建设花卉苗木圃场,新建中沙广场、西街广场,增加绿地面积 2.08公顷。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恢复和改造县城照明设施,改造十字街音乐灯光喷泉,逐步完善小道小巷的照明路灯。同时以大街为骨架,用鲜花去衬托,把县城装饰成花园城市。

不断加强旅游软硬件建设,其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为提升。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由于社会各界对民族建筑的认识水平不高,城建规划部门对民族建筑的内涵领悟不深,普遍存在着传统建筑越少、高楼大厦越多就是现代化的观点,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一味参照外地标准,以致民族建筑特色寥寥无几。可以说,我县在民族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建设方面,离一个成熟的旅游城市的标准还相距甚远。综观县城近30年来的建筑,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城镇中的农村院落群。90年代末,在中沙区兴起居民住宅建设的小高潮。由于当时土地价格便宜、城建规划滞后,导致这类建筑土地利用程度相当低,在房屋朝向上也显得随心所欲、杂乱无章。二是沿街建筑群。县城沿街建筑的特征大多是白瓷板加铝合金窗加卷闸门,顶檐饰琉璃瓦。单位建筑一般由专业人员设计,较为注重外观时代感和装修舒适性的结合。普通民宅对此则不讲究,在临街立面设计上变化不大。由于在建筑物高度、宽度、立面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与严格监督控制,导致楼层高矮不一、门面参差不齐、楼群间不协调。这种建筑看多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三是商居小区群。住宅小区对于改变城市落后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建筑风格上没有融入民族特色元素,给人仍是一种模仿复制感。

三、对旅游城市建设的思考

施秉是传统文化保护最差的县份,有人说施秉没有了文化底蕴,虽说施秉(偏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甚至更远,因为我们找不到一点可以让人信服的历史古迹。作为卫城的城已不复存在,所谓九十年代还存在的李公堤或陶公堤也于前几年被埋在地下,成了开发商的淘金地。施秉大桥(原钢桥)是大西南最大的钢桥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唯一的古建筑——平宁古寺不知去向,文庙、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消失在“革命家”手,城门洞在改革开放初就走了,白家塘“四合院”(原区公所)以及那几十古吊井,那个叫三“鼓楼”的街连称呼也在消失之中……这一切说明施秉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上是何等的淡漠。这些教训实在是到要我们必须记取的了。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如果上海将外滩这些建筑全拆了,那么上海还叫上海吗?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民族特色建筑是一座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秉县作为旅游服务城一定要明确城市建筑定位,一定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将传民族建筑文化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而不应把追求高楼大厦和新潮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首位。一个没有自己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特征建筑的县城,用什么来吸引游客目光?用什么来证明施秉是苗族文化——蝴蝶妈妈的原生地?是《刻道》文化的发源地?……没有这些,还能称得上是优秀旅游城市吗?邓小平说过,“越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护它的个性,因为这是它存在的理由。你如把普遍化了,它存在的理由也就失掉了。”因此,我县要抓紧挖掘整理苗族文化,充分显示施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建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进程中,要努力打造富有苗乡特色的建筑风格。

那么,如何打造旅游服务城呢?

一是要有强有力政策措施。出台相关政策,确定工作目标,明晰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打造民族建筑特色、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建、规划、国土、文物等众多部门,必须实行部门联动,推行综合管理。城市建设要突出民族建筑特色,将建设苗族特色的建筑作为打造旅游城市的先导工程。作为创建旅游城市硬件设施的重要部分。将已建设好的建筑,要加以改造成,以与新建设的民族特色建筑相协调一致。将规划的科学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高起点制订发展规划,并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部法。建设、规划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好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严格按规划办事,真正做到规划先行;认真研究传统民族建筑文化,拿出若干套具有民族特色、不同等级、适用性强的建筑设计图纸作为范例,以满足城乡建设需要。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打造民族建筑与创建旅游城市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民族建筑既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的凝聚。表征着各地方、各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对外交流学习的演变历程,见证与记载着各历史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民俗充分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融入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表现出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目前,施秉还有许多传统民居,如杨柳塘镇的高塘、中垮、板屯,双井镇的凉伞、把琴、龙塘、铜鼓、平寨、黄琴,马号乡的六合、平扒、冰洞、贵科等村,要按照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尽快明确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并将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应尽快将其列入文物范围进行保护和修缮,以恢复这些古建筑在村民心中应有的地位。对传统民居实施整体保护,而不是单个建筑保护。保护民族建筑,不仅要保护其建筑本身结构,更要注重保护建筑的周围环境、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城市修建方案在街道宽度、楼层高度、装修设计方面,一定要与周围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体现当地特色,不可贸然施工。我们现在的一些“农家乐”要本着突出苗族特色原则,在接待礼仪、服饰穿着、餐饮环境、物什摆放等方面,要精心包装,给游客营造一种浓郁的身处异域、体验民族风情的氛围。积极引导村民的建房理念,培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市场。县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业务强水平高的施工队伍,培育良好的建筑市场。

三要重点打造特色街道和特色村寨。突出规划设计,将打造民族特色建筑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城乡建设之中。打造特色村寨的重点第一步是城外的几个大的苗族村寨,即沙坪村苗寨、小河村苗寨、伍旗村苗寨。将它们纳入舞阳河风光带规划,打造为集民族风情、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长廊。因为这些村位于服务城的核心位置,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民族特色景观,绿水绕村,青山含翠,田畴优美,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将县城一处的潘家坝划为苗族文化区,作为展示施秉民族建筑、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的窗口。在县城选择一条街道,取名为“蝴蝶妈妈大道”。对沿街楼房进行“穿衣戴帽”,该拆除的要拆除,确实拆除不了的要进行亮化美化,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民族餐饮、民族服饰上体现城步民族文化。在设计方案上,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吸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突出地方特色。建成后的该街,以民族饮食文化为龙头,以民族服饰文化为依托,以休闲娱乐为消费主体,充分满足游客“体验式消费”的需求,将会极大提高城步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

四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形成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 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做到文化、旅游、农业等项目做在一块、设施建在一处、活动连在一起 ,以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政府,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帮助村民进行保护和发展规划的拟定和实施,指导并帮助村民进行管理,帮助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政策、经费上的支持,始终坚持民主协商、群众自愿原则,不包办代替、不强行命令。作为项目业主、村民,他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问题,保护和发展需要他们付出,成果也是他们享受。

       

施秉县苗学会   吴安明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zerenbianji 2010-11-12 09:43
古典中有着太多的现代!
回复 8551110535 2010-11-23 02:53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