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黔东南州原常务副州委、州苗学会会长吴德海率团到云桂地区考察民族文化

已有 803 次阅读 2010-11-25 22:08 |个人分类:新闻发布

黔东南州原常务副州委、州苗学会会长吴德海率团到云桂地区考察民族文化  

                            吴德海 吴安明 

 

  1115号到22号,以黔东南州原常务副州委、州苗学会会长吴德海为团长的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考察团,到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就两省区的民族文化工作、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保护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云南考察期间,吴德海一行32人先后考察了云南省昆明民族文化村、世博园、天保口岸等,并对考察的文化园区、口岸民族间文化交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了解。考察中,考察高度评价了云南省各地民族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在考察昆明民族村时,考察团认为昆明民族文化村是云南省各族文化的宿影,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是反映和展示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新兴项目和旅游品牌,在弘扬民族文化、拓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民族文化村属于新建模型的多元化民族文化村,建于1991,当时,为迎接中国第三届民族艺术节在昆明召开,云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决定在国营昆明市海埂"五七"农场的基础上建设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取名云南民族村),以集中展示云南省26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灿烂文化。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云南民族村为弘扬我省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云南民族村较真实的展示了云南十多个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建筑风格,科技生产工艺,生活习俗,婚姻,礼仪,信仰,服饰,歌舞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苗族的苗药、芦笙歌舞、刺绣织锦文化,珍贵奇特的彝族太阳历法,纳西族东巴文化,白族的建筑艺术和本主文化,佤族司岗里纪事传说,德昂族的龙阳遗风,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拉祜族的葫芦育子,壮族的铜鼓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傣族的水文化,布朗族的祭扫文化以及基诺族的对太阳的追求和摩梭族的母系氏族遗风。第二,较完整的展示了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纳西族三朵节,哈尼族苦扎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佤族新米节,德昂族浇花节,拉祜族的葫芦节,壮族老人节,基诺族特懋克节,摩梭人的朝山节,藏族的藏历年等云南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第三,云南民族村挖掘保护了一些因失去载体而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包括:一是把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基本上见不到的民族特有的建筑再现。云南昆明民族文化村开发,对于挖掘、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州各族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天保口岸是这次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看不到当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而是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口岸两旁的山坡植被茂密,森林郁郁葱葱。载重卡车不断出入于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货场,运送各种边贸物资。宽敞明亮的联检综合楼、验货场内,中越边民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天保口岸位于麻栗坡县南部老山脚下天保镇,与越南清水河口岸对应。这里是云南进入越南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天保是我国最早通往越南的陆路交通干线之一,是云南省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天保口岸最早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879520日)正式设立。因历史原因天保口岸一度关闭。1993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天保口岸,并设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至此,天保口岸开始恢复重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越两国政府于19983月实现了中国文山——越南河江车辆的互通,为双边贸易、友好往来、跨国旅游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目前,整个口岸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口岸建设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麻栗坡县紧紧围绕发展口岸经济和构建桥头堡战略布局,努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机遇,加大天保口岸建设力度,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中越双边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现初步步入了贸易繁荣、旅游活跃的良性轨道。至2010年月7月,国家累计投资1亿余元资金用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吸引集体和个人投资1亿余元,进一步完善了口岸基础设施及住宿、饮食、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增强了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使口岸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天保口岸持续举办了三届中越(国际)商贸旅游交易会,有力地促进了口岸各行各业的发展。口岸逐步成为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值得一提的是,麻栗坡把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致富步伐。

麻栗坡烈士陵园距县城3公里。这座陵园始建于1979年自卫还击战,主要安葬1981年收复扣林山和1984年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作战中牺牲的烈士,1985年至1990年各大军区轮战部队牺牲的烈士火化后均带回各部队保藏。现有烈士上千余名。烈士中有有我州雷山县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周忠烈等。考察团参观了烈士陵园,大家禁不住对红土里的英烈们肃然起敬。我们对埋葬于异乡的英灵说,我们来自你们的家乡,我们是你们的亲人,为了什么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你们长眠于边垂这灼热的红土地上,家乡很好,亲人们都是很好。安息吧!我们对烈士们说你们长眠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因为它充满着和煦、褐色、正义。考察团长吴德海同志还用苗语轻声唱起了苗族的英灵歌,以告慰长眠于此的烈士们。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此次考察的重点,在文山我们着重考察了江花民族印染厂、苗族商业一条街、三七工业园区。江花民族染印厂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开化镇花桥村,距文山城8公里。江花民族印染厂创办于1991年。这个厂是在19891117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文山县攀枝花花桥村苗寨视察的鼓舞下,由陶兴寿办起来的。这是一个以开发生产苗族服装、蜡染、印花、旅游包等产品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江花民族印染厂全厂占地面积2668m2,现有职工50人,年产量10000套。该厂充分发挥当地苗族妇女心灵手巧的特长,调动全村32户苗族织染刺绣能手分散加工服饰手工工艺,使苗绣服饰更具艺术性、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生产上,除了保留原有的市场销路好的服装外,还将开发民族服饰工艺品,带动全州民族服装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组织民族服饰研究会,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宽国内外市场。在工艺特色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建成"一条龙"生产线,二是坚持以传统手工艺针线织绣取胜。目前,文山县江花民族印染厂正在加快现代化生产线的建设,大力改进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金量。同时,将现有的产品小型化,装饰化、卡通化,最终实现苗绣服装旅游商品化、印染技术现代化和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该厂产品除了在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德红州和广西、贵州等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美国、法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

苗族商业一条街位于市中心区,是文山苗族服饰的集散地和市场。据介绍,建立苗族商业一条街的原因是,当地政府认为苗族村民一直居住在农村,对于如何经商大多还是外行。在没有这条街之前,苗族人手中的手工刺绣、蜡染、服装等产品都是在简陋的露天街道上摆着卖掉,苗族服装商品还未形成规模进入市场。为让苗族同胞的商品也能有个良好市场,产生规模化效应,增加苗族同胞的收入,由政府出资建起了市场——苗族商业一条街。这是一个崭新、漂亮街区,街道整洁,房屋既现代又传统,充满着浓浓的苗族情调。各种苗族服饰玲珑琅满目、丰富多彩。在店铺里,你能见到各式各样的苗族服装,也能见到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服装在这里出售。店铺既是出售商品的地方,同时也是生产的活动场所。每个店铺里你总能见到苗族少女在穿针引线,和缝制苗衣。据介绍,这些店铺的主人大多数都是来自文山州各县乡村的苗族农户。苗族商业一条街的形成,吸引了太多的苗族服饰经营商来此经营,个体户从原来几户发展到现在的60多户,这既保护了苗族传统文化,又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从而加快了文山地区民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的民族商品,主要销售在本省各地州市外,还远销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及东南亚几个国家和美国等地区。有了这条街,使他们每户月经济收入都在1-2万元之间。为安心生产和经营,有的干脆将在农村的老老小小搬迁进来到文山城里定居,买起了房子,安家乐业了。一个店铺的苗族小伙子见我们是来自远方的黔东南苗族同胞时,很高兴,他穿起自己的苗族盛装,拿起了芦笙,舞动着身姿,跳起芦笙舞来。我们虽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的那种感触在我们的心里由然而生。我们考察团有的成员也加入了芦笙行业,参与了互动。团长吴德海也激动得手足舞蹈。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是2000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位于文山县城东南郊新平坝片区,占地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680亩(1.12平方公里)。园区已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4亿元,园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已引进11个项目入园投资,其中:特安呐三七药品、文山三七交易中心、三七加工中心项目以及人羞花、七丹药业等7家企业,共11个生产性项目入园,占全州三七加工企业数的53.84%,其中6个项目竣工投产。“十一五”以来,以文山三七交易中心为流通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公司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相继完成了文山鲜三七和初级原料交易市场、文山三七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引进180余家个体工商户进驻交易中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5.06亿元,2010年将达20多亿元。据介绍,2009年全州文山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销售收入、税利分别达24.02亿元、34.20亿元和6.14亿元。整个三七产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走近文山三七交易中心,你会看到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交易店铺。三七、三七红子、三七根、三七花、苗乡三七粉、三七药以及用三七加工制作的各种产品应有尽有。热情好客的商家总是摆出最好的三七产品让你选购。

文山州盛产三七(田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本草纲目》中称为“金不换”,故世称文山为三七之乡。文山州是个多民族自治州,有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10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171万人。而这里的三七却称为苗药,我们不知道这种贵重中药为什么会将其纳为苗药,苗族人口在该州还不到40万(38万)。传说古老时代,有个苗寨叫采氐。寨中,有个咪彩叫蚩采,有个倮朵叫采呙。他俩是天生的一对,是地就的一双,于是,就订了亲,准备到秋天成亲。一天,蚩采背着弩箭,采呙扛着猎枪,到老君山上打猎。谁知因为追一只梅花鹿时,采呙踩翻石头,倒地而死,后又用一种奇怪的草——三七给救活了,从此他们就以三七治病救人。从此人们便收它为苗药。传说归传说,事实上,苗族集中分布的广大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山峦重叠,江河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动、矿物药资源十分丰富,历来是我国药材主要产区。数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些地区生息耕耘,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

通过我们考察云南文山民族文化,亲临现场直观,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考察认为:文山苗族经济向雨后春笋茂盛地发展起来。首先得益于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大力支持帮助,制定和采取了一些富民特殊措施和优惠政策。又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指引下,为民族创造了发展经济的一块品牌,发挥了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从零星分散农村家庭的小生产、加工、另售摊转入到城市贸易市场,开辟了民族新产品的道向,改进经营方式,提高优质产品。从手工刺绣转化机械加工,利用电脑先进手法操作,从传统麻布粗放转入到精华的丝绸布料。从民间产品发展到中国名绣和名锦精致民优商品。从个体私营企业走进民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个人加工创建了加工厂。从露天简陋市场发展到苗族商业一条街的繁荣贸易市场。保持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优高质量品牌。畅销走向全国、迈进国际市场,向往世界。使文山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文山州苗学会成立于2002年,有会员500多人,分别分布在全州8个县。八年来,苗学会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积极参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继创新思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致力于开展苗族历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在弘扬、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优秀民族文化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了一批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高度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文山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抓好成果转化。八年来,他们通过全体会员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一大批有见地有质量的理论文章或调查报告。编辑出版了《文山苗族》、《文山苗学研究》。组织编著了《文山州苗族经典民歌选》、《文山州苗族文学作品选》、《爱笑的苗家女》等6部文山苗族文化系列丛书。指导和资助文山苗族作家杨佳林等出版了《边缘叙述》、《乡村爱情》、和《彩虹泪》三部著作等等。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苗族文化。从2006年至2010年,由苗学会组织举办了5台文山州苗族春节联欢晚会,并邀请广西、红河、屏边和全州8个苗学会参加。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到外地表演。演出的节目《笙鼓情》、《公鸡喊月亮》、《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等节目受到追捧。其中《我们的名字叫苗族》还被定为全国苗学会候选会歌之一。

三是开展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八年来,苗学会每年都组织苗学会成员到全国各地参加苗族文化,学术交流等活动。增进了同族间人民的友谊和了解,扩大了苗学会的的社会影响。达到了以参加活动为桥梁,以促进交流学习为目的的目标。

四是办好苗族网站和苗语电视台,的反搭建交流平台。2007年,文山苗学会建成开通了《文山苗族网》。为使网站能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提高文山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文山苗学会组织调动了全体会员的积极性,让每个员会都参与到《文山苗族网》的建设和管理上来,做到每个栏目都有人负责,每一个人都参与写稿,为州内各族特别是苗族网友提供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大餐,为促进苗族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平台。200841日,云南文山电视台开播苗语新闻,这是继1979年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苗语广播后,在文山苗族中的一大新闻。每到星期一到二、四、六的下午630分,不论文山州的苗族干部,还是农村的苗族同胞都坐在电视机前美滋滋地观看苗语电视新闻,苗族同胞心里总有谈论不完的话题。

    在离开云南文山后,我们还到了广西百色进行考察。在百色市,考察团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百色起义纪念馆位于广西百色市城东路迎龙山上,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展线总长738米。在布展结构上,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个版块设为序厅、起义厅、英烈厅、功臣厅、小平厅、多功能厅6大组群;在布展内容上,以文物为主要展览语言,全面展示有关百色起义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在布展主题上,突出表现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百色起义革命先辈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布展手段上,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壁画、雕塑、油画、场景复原、幻影成像、虚拟现实等现代展陈技术再现历史,突出重点、亮点,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通过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符号于公共空间、展陈细节,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色。1929121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了威震南天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极大地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封建反动统治,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那里,考察团缅怀邓小平同志及百色起义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百色起义精神,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云南、广西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利用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打造品牌。他们认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富聚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中15个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25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极具民族个性的文化样式。云南民族文化表现出的特质为:类型多样性、形态原生性、精神包容性、内涵厚重性。通过大胆实践,云南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摩梭风情、茶马古道、《云南印象》、苗药三七、民族文化村、园艺世博等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基本形成规模,云南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云南已正式提出了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民族文化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实力跃居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他们的定位是要在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着力打造旅游品牌;民族文化特色浓厚的地方,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方,着力打造艺术品牌。本着这样的思路,下一步我省将重点打造四大品牌:一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香格里拉”品牌;二是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三是具有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精品系列的“七彩云南”品牌;四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的“聂耳音乐”品牌。通过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以打造出本土文化名牌为主。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山州的文化形态,从大的方面讲属于岭南文化、百越文化、珠江文化,小的方面则属于铜鼓文化、那(稻作文化)、句町文化。文山州虽有多元文化,但壮苗文化才是主体文化。如文山州州庆50周年献礼片《丽哉勐僚》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和成功之作。从这里我们说本土民族文化同样能够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名牌。文山州的民族文化虽然地处“财困民穷”的状况,打造精品十分不易,但并不落后。投入少,但精神追求并不低。地理条件虽无可比性,但文山文艺仍是一枝独秀。文山州 多年来一直以“挖掘、搜集、整理、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1993年歌舞《七乡风采》诞生,获全省首届新剧目展演金奖。《敲响铜鼓》,作为精品晋京参加国庆展演,《鼓舞七乡》又在广州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铜奖。他们认为民族文化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不能总是认为本州“技不如人”,总把希望寄托在外州外人的身上,对自家的队伍不屑一顾,甚至不惜抛重金乞求帮助。他们认为:外来的和尚确实会 “念经”,但不一定是“好经”,有时可能是“歪经”。 

第三、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有创新观念。这就要求观念要创新,要发展文化产业,转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观念,实现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政策要创新。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兴办民族文化产业的热情。要手段创新。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与民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使“拥有一种民族文化就拥有一个世界”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千方百计提高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示现代民族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形象。

第四,必须逐步加大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全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健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制度;要切实制定好全市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保证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贯彻到位;要强化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强公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要加强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在文化流通、服务等行业,有效吸纳社会资金,努力为文化龙头行业和骨干企业创造融资条件。必须把一些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长远规划之中,保证文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