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话说“打衙祭”

已有 979 次阅读 2015-6-8 10:36


        前些日子,朋友相邀,说是他们几个人晚上去河头捞了不少的鱼虾,还有河螺、河蚌、水趸等等,按我们苗家的煮法,煮来有一大锅,要大家去那里打牙祭。这东西自入城以来,确实很少吃过了。虽说有一大锅,可来的人也不少。打牙祭嘛,本来就图个热闹,不是要吃饱的。来的几乎是“酒鬼”,几杯酒下肚,问题出来了。有人提问,我们打牙祭,你们说牙祭是什么意思?大家争着回答,有人说是菜太好吃了,叫打牙祭。有人说,朋友之间集中起来吃饭,叫打牙祭。也有人说,是肉太少,只够塞牙缝,叫打牙祭……答案五花八门。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最近,读了《镇远府志》(乾隆),才从字里行间里读到“打牙祭”这个词来。

        乾隆《镇远府志》风俗)载:“每月初二、十六日,盛熟肉一方,俗曰,<刀头>,祀财神,谓之<打衙祭>。是日,公所饮食必半。商店过乞丐,辄给钱一文,或米一勺。每年正月初二之衙祭,谓之为<起衙>。腊月十六之衙祭,谓之为<倒衙>。祭之余肉,以畀众人,即祭所云:‘巵翟閽,惠下之道也。’特今士民亦如是,则沿其文,未详其义也。”说的是每年正月初二,煮一块肉来祭祀财神爷,这一次叫“起衙”,祭了财神之后,有乞丐经过,你必须得给他们一文钱,或者至少一勺子米粮,让众人包括乞丐也能分享财神爷的祭品。由此说来,其所谓“打牙祭”真还与饱食没有关,能获得一小点食物就不错了——“塞牙缝”可能是对的。

        后又读到清人吴振械写的《黔语》,其中也有“衙祭”条目。载曰:“衙祭,黔俗,給使廝養,遇朔望之次日得食肉,謂之衙祭肉。滇蜀亦然,按通考載,石林葉氏雲:節度使碧油紅旆受賜者,藏於公宇私室皆別為堂號。節堂每朔望之次日祭之,號衙日。是衙祭二字,其來甚久。祭餘分肉,以畀眾人。即祭統所雲,韗庖翟閽惠下之道也。特今士大夫家亦如是,則沿其文,未詳其義耳。”内容与《府志》差不多,只是还说,除我们贵州有此习俗之外,云南、四川也有同样的习俗。《辞海》对“衙祭”也有解注:“古时官署每逢农历朔望官府衙门要举行衙祭,供事人员分食祭余的肉(俗称“食福余”)。“打衙祭”一般写做“打牙祭”,此俗起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台湾学者伍稼青在《打雅》一书中总结道:“四川人所称打牙祭,东北人谓之吃犒劳,江南人名曰当荤。即于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特别以肉类食物,饷家人或职工也。这里我们不去深入研究。

        “打牙祭”与“打平火”不同。“打平火”是大家平均出钱聚餐。如《邯郸县志·风土志·方言》:“醵钱饮酒曰打平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肯,众人又説不好独难为他一个,我们大家凑些,打个平火。”这里要大家奏钱买酒买肉。我们平常说的“打牙祭”指的是,吃粗茶淡饭久了,偶尔大家能集中起来,吃上一次有肉味的饭菜,泛指改善伙食。

        在黔西南州的兴义都有个习俗,就是大年30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白天吃素,不动刀子和吃荤的,大年初二(初一晚12点后)零点开始打牙祭,杀鸡供祖先的风俗,祭拜完先祖之后,大家在一起会餐,也叫“打牙祭”。

        家住杉木河畔,那里是茂盛原始森林。因为两岸长着许多的油杉,因名曰杉木河。明朝开始,那里的油杉被指定为皇木,明朝政府是拿去修金陵皇城内宫殿的。而督办皇木之事的人就是偏沅首任巡抚江铎。为让杉木河之油杉能顺利砍伐并放到京城去,这抚巡大人还专从江南请来督工堪办,所以杉木河沿岸出现了李姓、陈姓、韩姓、蒋姓、朱姓、邓姓等屯民居住。这些来自江南的人因第一次进入这莽莽的原始森林,又见虎啸狼嚎,心里寒碜着,不敢进山。一日,有李氏带着一支队伍,从刘江水(杉木河支流)入山,路只走了几道河湾,突然一山崖前跨将下来,山摇地动。小分队大惊失色,不敢前行。打左一望,更有两匹老虎左右岸边立住,并发出“轰轰……”啸叫。知道此路不能行了。匍匐而跪,衰求老虎让路。可这那斯不仅不走,反而更加咆啸。大家虽手持利器,可谁敢靠近。他们只好憋住口气,悄悄往回走了。

        回来之后,他们问百姓,如何才能入山伐木?百姓告诉他们:必须敬猪头,打衙祭,方可入山。又一日,他们带去了祭物,纸香等等入山。到刘江水之后,那老虎还在那里等着,前日的那一幕依旧发生。他们在巫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块净地,那里有古树,有泉眼。他们建起了一个土地庙,把祭物摆上,焚香化纸,又经过巫师一番的巫鬼法事。当大家回过神时,老虎也不知去向。从此,每次进山伐木,必祭山神,并打衙祭,惊骇之事不再发生。

        时间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由党员团员组成的杉木砍伐队又入山了。因为他们砍伐林木,是为社会主义增砖加瓦的,去的人都是贫下中农——家庭成份好的。他们选择了一处山崖的山洞,打算就以此崖作为伐木的大本营。那时已没有了传说中的老虎,但猴群却漫山遍野,这些生灵狂吠着,时不时还抛下石头砸将下来。第一夜他们升起火堆,想利用火堆驱散蚊虫,也让动物不敢近身。猛然间,河的对岸地动山摇,好像跨下一堵岩似的,飞沙走石,窜入林中,树枝摇摇摆摆,又听到莫名其妙的喊声叫声。虽然都是无神论者,可大家还是面面相觑。那一夜大家都不敢睡,只有加大柴火,直到天亮。队长带着队员,前去查看昨晚垮岩的地方时,却什么也没有,更没见那些垮塌的大石头。只见一小地庙立于涧溪边。他们不敢砍伐林木,而是悄悄地溜回了村子。

        那时大队部知道了,去问缘由,他们谁也不敢说,都是“无神论者”,谁也不想去说那地方有鬼。经过几番说服,并同意不治他们罪时——那时的“罪”,就是要被贫下中农开会斗争的。当大队部得到这次大家不愿砍伐的原因后,大队只好请人去问曾居在山林里做砍伐的老社员。老社员直言不讳:过去伐木,都是要祭山神,打衙祭才能平安。后来,他们也买了祭品到那土地庙祭拜,并焚香化纸。从此,不管是砍伐或是睡觉,那些怪事不再发生。

        我是无神论者,我当然不太相信这些,可轮到我进山时,我也会同他们一样,先祭拜山神的。我们那个村里的人,不论是撵山(打猎,土话叫撵山)的、砍树的、挖药的、抓鱼的、放伐木的……凡事要进那片森林去做事,都是要敬山神,打衙祭的。

        现在我们回到前文,其志载“巵翟閽,惠下之道也”的文字,都说“沿其文,未详其義。”让人理解不透。现在我们拆字解读,或许能找到一点“详义”。韗,古代制鼓的工匠,也指祭司。巵:古代盛酒的酒器。翟:古代乐舞用的雉羽。閽,即阍闼,即宫中小门。阍者或阍人宫中守小门的人。从这些解读,我们可否这样去理解“打衙祭”的含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老祖宗,我们都知道木匠的老祖先是鲁班,教师的老祖先是孔子等等。即:无论学什么艺,拜什么师,你都必须祭拜先师先神,祭拜完之后,所剩之物必须得让更多的人包括守小门、乞丐等分享祭物——哪怕这祭物很少,我们所从的事也才成功。

        在古代传说中,一国有一国的社神,一邑有一邑的社神,一乡一里也有各自的小社神。就其外延而言,社神是一个集体名词,是各地大小土地公的总称。在民间信仰中,各乡村、各区域甚至各屋舍的地基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因而土地公的祭祀非常普遍。尤其以工商之家和乡村为盛,甚至“田头田尾”都有土地公,人们在“土地公生日”都要办备祭品到田头园头祭祀,祈求丰收。村民雇佣木工、泥工、石工等兴建某项工程时,开工之日,备办果品酒肴祭土地公,燃放鞭炮,称为“动工”。施工过程中,户主做牙时不但要备办祭品祀神,晚上还办酒席请工匠。“打衙祭”在民间由此兴盛。

        当然,在民间打衙祭并不是非要有什么神鬼要敬。平常我们的打衙祭,有钱的买几斤肉,没钱的,就自己去山上打野兔、鸟,捉耗子、蛇、青蛙、黄鳝……这些都可以用来打衙祭。

        著名画家黄永玉,2007年曾作巨幅国画《打牙祭》,国画以湘西民众饮酒吃火锅为题材,画中10余人袒胸露背,开怀畅饮,老狗、大公鸡及火钳、木炭、腊肉、蒲扇、青花大碗等各种什物信手入画,装点出湘西人民劳动之后,酣畅淋漓地喝酒吃饭的原生态场景。成了一种亲切、温馨的回忆。

        打衙祭是现实百姓中情感交流象征。现实社会,我们的公仆们也要记住时常与百姓“打衙祭”,也许这种场合,饭菜不是很丰盛,有时可能就是酸汤淹菜,这也没关系,因为它是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增强心中百姓的分量,拉近党和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0一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会  吴安明(笔名 紫夏)

           邮箱:wam520sb@163.com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