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黄金明堡

已有 1093 次阅读 2015-10-18 14:01 | 黄金


        当清水江在这里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湾之后,也便向南和向东流去。我们不能不说这湾也来得太突然,而远去也显得如此之畅快。蒲江的人说,这里山狎太硬,没有三下两下要想过这样滩那是不可能的。而有人可不这样讲,他们认为,没有这样的地方这天底下就不稳了。说的是哪里?说的就是黄平县位于清水江岸的苗寨红岩堡。

        红岩堡在黄平县城东南角,距县城50公里。红岩堡,苗语叫“晒太阳的屯堡”,写作苗文“Taf  veb  dait  hnab”。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名字,也不清楚这个苗寨的真正含义,于是我带着疑问前去探访这个著名村落。

        我从施秉县城出发的,临行之前,我们与谷陇镇的吴明忠先生取得联系,他同意与我们同行。车过谷陇镇之后,我们沿杨凯公路行走,翻过一座大山之后,便沿乡村公路。这里的乡村公路很好,水泥路面。此时的车是正南行走,从山脊至清水江,全是下坡的路,从一千米海拨一直下到五百米的高度。沿江岸,分布着很多的村落,其中有浦江、红岩堡、岩门司等村落,均沿江而座。红岩堡在江岸“Ω”型的端口之上,因为森林很茂盛,又处在一个山脊之上,从远处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寨子来。这里不通公路,有两公里的小便道相通。路由鹅卵石铺设的,尽管不那么平整,确也显得很有一些历史感。

        沿路的风景不错,有田园美景,一湾河谷显现着金黄色的稻穗,有人正挥镰割稻。清水江碧蓝茵茵,自西南来,有木船三五只横卧江边。沙滩很阔,仿佛专为这里的人准备的,成了稻谷的晒坝。一老妪正翻晒谷物。一六旬老人见我们到来,十分好奇,他走向我们,介绍着这里的美景。他介绍说这里江岸的山崖之上有写字岩,书写什么他忘记了。写字岩就在江岸的崖壁之上,有竹林一处,葱葱郁郁,如垂钓的钓的鱼杆,将写字岩挡住。从竹茏要到写字岩还有一丈多高,我试图上到崖壁之上去,可是没有支撑点,费了好大有功夫,才免强爬到上面去。嚯!在这偏僻之地,还真的有写字崖,因离得太高,看得不上很清楚,用相机镜头拉了回来,经过放大方辩别出字的出来。“黄金明堡”几个比较大,接着是“钦定御兴隆卫锦衣卫指挥蒋献书”,落款为“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三月十一日。”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了。查找黄平从嘉庆至民国时修的黄平州(县志),都找不到有关“黄金明堡”的记载。我们的“发现”,可以说是黔东地区最早的关于屯堡最为珍贵的实物例证。

        屯堡即明洪武之屯军,无事屯田,以资军实。那么这个称之为“黄金明堡”的红岩堡为什么会设在清水江畔呢?是守卫这条江吗?因这里地处黄平县东南,与苗疆相邻,即为“九股苗”据有区。清代在张广泗未征剿之前,这一地区为“化外”之地,清水江为苗疆把持着,更不会作为黄金水道通行。明政府很明确的目的是“据守于此,以阻台拱生苗而已”而已。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在黄平设塘置堡,是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后。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置播州黄平安抚司。十一年一月十一日,置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五月,傅友德平狼洞(新州)置兴隆卫,并“依山带水四塞为固,缘实逼苗疆,伏莽升陵,偶或为患,桑土绸缪固未可或缓也。”也就是在这一年,黄平始设屯置堡。红岩堡逼“九股苗”,于是借助这清水江之险,于北岸设立了红岩堡。让其成为“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军事要地。

        沿江边走一百米,路便向上通行了。抬头望去,有一米多宽的石级曲折攀登而上,路的两旁生长着高大的古树,它们或曲或直,藤萝倒挂,一丛丛的竹子散布其间。上设有卡门一道,有村民从卡门里出来。卡门宽1.8米,高二米有奇。均是大石条砌就,卡门左右的凿的拴洞。由此可见其当时是设有厚厚高门的。村民说,原来这卡门的两边还有城楼,以作观察敌情之用的。其实,卡门之南山、西山口过去都添置有城墙,后均垮圮。站在这些古遗址之上,可远眺群山,可观清水江往来船只的动静。循步道上行,即现鹅卵石铺就之花道,民房皆两边排立。花道是直通的,从卡门可以一直延伸至西山口。有人说是这主要用于操练或跑马巡逻之用的。现在的民房都很普通,只要细心也可以看得出原来的基脚都是用石条砌成的。走过西山出口,又现清水江折向东流,由此可见,这红岩堡可观三路。这里地势险要,后倚高山,前阻深江,上接重安、凯里,下达沅州、靖州,可称得上清水江上锁喉要地了。别看这红岩堡居山峰之上,但并不缺水,真可谓山高水高。红岩堡除一条路可通外,三面环崖,固若金汤。作为屯堡,那时里面的人一定也是“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

        东山口远望东山,有五朝瀑布,自上而下跌水如珠,似珠帘,如軽纱,荡气如云,晶莹万缕。如此的美景何以在志书上没有记载?或许这样的美丽景色只能让屯堡人独享?

        村子里有休憩之人,都是些老人和小孩。我问老人们是苗族或是汉族?回答均说他们的祖先是汉族,到了这里之后,才变苗的,有的变成苗族才有几十年呢。这里的村民有刘姓、雷姓、潘姓等,他们都操苗语了。一个姓刘的老人说,他们都是屯民,他们入黔先祖是位将军,将军坟还在山凯那边的某个地方——可惜我没有时间去印证这一说法。不过,你必须得相信,这里曾是军屯之地,他们必是屯军的后代。

        那么,红岩堡之屯军何时才成为屯民的呢?据《(嘉庆)黄平州志》载:“按黄平东南,距城十余里即属苗疆。南通台拱,西连丹江、凯里,东连清江,为苗叢集出没之区,雍正乙卯逆苗煽乱,凯里黄平先受其害,其惨不可勝言,剿平后,悉将叛苗之田土安各屯堡,设黄平卫于总岩门司城内,以管束之。”又“乾隆四年总督张广泗题请以叛苗田土安设屯堡驻扎岩门千总管辖,统属于镇远台拱分府黄平境内六堡。”并“堡屯军五十户安设红岩寨。”也就是说,红岩堡先于明代在此设堡,清乾隆张广泗开建新疆六厅,又平叛了这一带的“叛苗”之后,又将“叛苗”的土地分给屯军屯民,其中有五十军户就设在红岩堡——现的屯民后代由此而来。

        屯堡先人的足迹几乎遍布贵州,其所谓卫所屯哨遍布各地,在数百年漫长岁月里,明帝国的子民绝大部分走向消融,惟有一处处有着军事意味的地名还证实着当年曾经的刀光剑影。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曾经是汉民的屯堡人,很多在黔东南都融合成少数民族,于是也才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

        黄金明堡,昔日的帝国棋子,是尘封五百年的梦想,你可以走近这些村落,在这些卡门和小巷之间寻找鲜为人知的传说,那是另外一种风情,别具一格的故事。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八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吴安明(笔名/紫夏)

邮箱:wam520sb@163.com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