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莫忘“七夕”是何夕-七夕女儿节

2015-8-22 09: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34| 评论: 0

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厚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 ... ...
\

 8月2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转变,七夕节逐步丧失了传统内涵,被赋予了别样的洋内涵,“中国的情人节”成了追捧的对象,“向女神表白”“礼物怎么送”“接吻大赛”“谈情说房”等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商家的各种噱头活动犹如雨后春笋,将中国式的情人节推向了高潮,不少人把这个节日当作了相亲派对和求婚仪式的契机。
 
七夕节被广泛称作是“中国的情人节”,这更多是出于商家宣传的需要,这样做固然迎合了国人喜欢过洋节的心理,却也是传统文化失落之殇。事实上,在久远的古代,七夕并非只是男女互诉衷情的节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七夕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不难看出,中国的七夕节跟西方情人节本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陈建宪博士研究得出,七夕节节日内涵与情人相会没有丝毫联系。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又被称作女儿节,是过去妇女们最为看重的节日,并不是东方情人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节日遭遇式微的尴尬,与其活动日益趋向简单不无关系,并最终造成了我们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流失。
 
全球化在增强各国各民族对话和交流能力、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民族文化的领地,文化的多样性也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恰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上世纪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等。”国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迎合着西方主流文化,对于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示范项目更为热衷,对于能够表达外来文化的活动举办更为青睐,而对是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则被忽视。更有甚者,过节异化成了购物节、狂欢节、吃货节,传统节日简化成了假日,过节成了放假。
 
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厚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人类文化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使本民族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生生不息,首先必须充分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失去了文化传统,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文化根基,就很有可能被异质文化同化。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遗产已日益为世人所关注和重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世人的共同心愿,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然而,对文化遗产,光有保护之心和零星之举还不够,能否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关键在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与文化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社会文化有关,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的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
 
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既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实内涵,更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公众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唯有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中华民族的骄傲才会永葆青春活力。
\

\

晕倒

感动

大哭

惊呆

口水

最新评论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