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

2010-08-11 16:55:09 作者:56china 来源:百度百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教授,汉族。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来民族学系任教;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1999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度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学等。代表作有《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主编)、《中国古玉文化》、《人类学通论》(合)、《世纪国宝II》(执行主编)、《佛教工艺杂项》等。主要讲授家族制度研究、考古学技术、博物馆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为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北京市民族教育“烛光杯”先进个人;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著作:

  2005年,《世纪国宝II》,执行主编,三联出版社
 
  2005年,《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主编,学苑出版社
 
  2004年,《时空穿行:人类学田野重访》(1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发展模式研究报告》,中国民族博物馆
 
  2004(2002)年,《人类学通论》(2章),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黄金帝国的落日》(合),重庆出版社
 
  2001年,《黄河流域的文化,服饰篇》(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塔吉克族部分),国家民委
 
  2000年,《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田野研究》(青岛部分),南缅因州立大学
 
  2000年,《中国古玉文化》(合),中国书店
 
  1998年,《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年,《佛教工艺杂项》,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长江三峡淹没与迁建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报告》(执笔人),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组
 
  1995年,《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评估报告》(集体)、《国家科技白皮书》(集体),社会发展项目部分,国家科委。
 
  《造型艺术》;J8《影视艺术》;
 
  论文:
 
  2005年3月,《“一个中国的村庄”的跨时空对话》,《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
 
  2005年3月,《林耀华师前半生的学术成就》(合作),《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
 
  2005年2期,《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博物馆》
 
  2005年8月,《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职能转换刍议》(合作),《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遗产研
 
  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2004-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博物馆观察》,学苑出版社
 
  2005年9月,《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来自北京地区部分高等院校的调研报告》,《博物馆
 
  观察》,学苑出版社
 
  2005年9月,《孩子:“六.一”节你会去看博物馆吗?——2千份北京西城与海淀中小学生调查
 
  问卷的抽样分析》,《博物馆观察》,学苑出版社
 
  2004年1期,《重访台头:关于一个中国村庄的跨时空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Issue: from 20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The 16th AP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waii.
 
  2003年4月,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03年2月, “后现代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形象”,“2003年首次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
 
  Harvard University.
 
  2003年1月,On Barth’
 
  s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Asian Studies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Multi-disc
 
  iplinary”, Water-Bridge National College, MA, USA.
 
  2002年12月,
 
  Museum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from 1905-2000, “Cultural China Workshop”, Harvard Unive
 
  rsity.
 
  2002年8月,《古玉研究四论》,《追寻中华古文明的奥秘:李学勤先生从事学术活动50年纪念
 
  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期,《叩问千古文化的奥秘》,《美术观察》
 
  2001年8月,《中国早期神像模式的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北2001
 
  年3期,《开创中国的影视人类学体系》(合作),《 民族研究 》(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
 
  术》2001年)
 
  2001年2期,《鹰攫人首玉佩与早期中国神像模式研究》,《民族艺术》(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宗教学》2001年4期)
 
  2000年4期,《古代玉器上十字花纹的含义》,《民族艺术》(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学》
 
  2001年2期)
 
  2000年2期,《“虎食人卣”的文化阐释—兼论古代艺术中的人兽母题》,《民族艺术》(收入人大
 
  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01年2期)
 
  2000年2期,《重返中国人类学的“古典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年2期,《物质文化研究: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1期,《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若干展望》(笔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年1期,《九屈神人与良渚古玉纹饰》,《民族艺术》
 
  1999年,《古代“玉鬼神面”的几个问题:一个扩展的讨论》,《民族史研究》(一),民族出版社
 
  1999年4期,《玉鬼神面的文化义蕴》,《民族艺术》
 
  1999年2期,《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
 
  会学》1999年4期)
 
  1999年2期,《寻找台头》,《读书》
 
  1999年2期,《在乡村巧遇美国人类学家》(上),《民族艺术》
 
  1998年6期,《炕洋芋·罐罐茶·咂酒》,《民族团结》。
 
  1998年5期,《三峡饮食诸题》,《读书》。
 
  1998年4期,《在乡村巧遇美国人类学家》(下),《民族艺术》
 
  1998年2期,《三峡土家族 ‘梅山菩萨’信仰的几个问题》,《民族艺术》。入选“跨入21世纪的
 
  辉煌篇章”
 
  1998年2期,《考古学与民族学相互关系再思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7年4期,《玉器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华夏文化》。入选“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
 
  典”,“跨入21世纪的辉煌篇章”
 
  1997年3期,《展现西南地区物质文化的博物馆》,《农业考古》。
 
  1996年1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与人类学综合研究课题的提出》,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与当
 
  代中国文化研究所
 
  1995年4期,《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笔谈,集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5年4期,《吴燕和教授谈香港人类学》,《福建民族》
 
  1995年9月,“ CCUP: An Example for Cross Cultural Exchange”, 中加教育合作国际会议,南京
 
  1994年6期,《那志良旧译<贝尔氏所藏中国古玉集>》,《收藏家》
 
  1994年4期,《从“神人兽面纹”谈古玉的断代》,《收藏家》
 
  1993年3期,《海外收藏的中国古玉及其研究情况概述》,《文物春秋》
 
  1993年2期,《古玉研究在东瀛》,《东南文化》

上一篇: 朱雄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锋论坛发起人

下一篇: 金雄 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