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皆傣味
“新南行记”四省区的记者在西双版纳采访报道,得主人热情款待,遍尝傣家美味。
几乎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有酸味,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柠檬汁也作为极有特色的调料,时常被加入到菜肴之中。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将一个菠萝中间掏空,放入糯米,再把掏出的菠萝肉切碎,加糖蜜半小时,去汁。将切碎的菠萝肉和糯米放入菠萝中煮上十来分钟,一个香气扑鼻的菠萝饭便大功告成。菠萝饭里面既有糯米的清香,还时不时能吃到酸甜的菠萝粒,实在让人食指大动。
苦瓜在当地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至今我仍不知名的野菜,用水略微焯一下便可食用,其强烈的苦味,比之苦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来说,味苦的东西具有清热下火的功效,因此深受傣族的喜爱,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喃咪”——傣族自制辣酱。首推“番茄喃咪”,主料是特小特酸的番茄品种和“辣不怕”的小米辣。用黄瓜蘸着这种经秘法炮制的辣酱食用,又酸又辣的感觉,仿佛让你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开始放大,能够呼吸到版纳茂密森林的气息。
酸、甜、苦、辣四种口味,在经过傣族的转化之后,又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风味。让你在大快朵颐之后,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不吃傣味,相当于没有来过版纳;而吃过傣味,则又会为以后鲜有机会再次品尝而纠结。
昆明建地铁请来六条“龙”
在昆明,地铁的建设,牵引着万千市民的心。
这条地铁从严家山到呈贡有42公里,全线31个站。计划在2012年年底贯通。在修建这条轨道的过程中,一台由德国提供技术支持,昆钢公司联合生产制造的机器——盾构机将会被派上重要的用途。
昆明地铁建设,需要生产6台土压平衡盾构机,每台造价5000万元。这台直径6米,全长80米的庞然大物,完全可以用“地龙”这个词来形容。它将被用于地下隧道的挖掘和泥土的输送。这台由德国海瑞克提供技术支持的机器,将使昆明地铁建设的工作效率大幅上升。
此前,这一技术已在上海、广州等地试用成功。
据介绍,盾构机安装好以后,前方是一个巨大的钻头,螺旋状的钻头把地下泥土钻出来,顺着输送带把泥土装进渣土车运走。如果所有环节都配合密切,盾构机24小时能够掘进20-40米。
并且,当地下隧道被掘进8000米后,盾构机就会被报废。
通常情况下,两台盾构机一旦进入地下工作以后,就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几乎所有的盾构机都是下地干活,出地报废,寿命极其短暂。但海瑞克公司的盾构机是中国地铁施工中使用最普遍、性能最稳定的机械。
盾构机在地面以下10多米钻洞,对地面造成的沉降可以控制在1厘米以内,地面根本听不到施工产生的噪音。因此,隧道的开挖对市民来说是无声无息的,对交通的干扰也主要是站台施工的节点。
昆钢公司和海瑞克方面在接受采访时称,第一台盾构机将于4月28日举行交付仪式。而第二台盾构机目前仍处于紧张的组装阶段。今年5、6月,昆明地铁将全面开挖。
正在装配的盾构机
文化为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让徐霞客游记得以产生,而产生出来的徐霞客游记又给无名的山水以名扬天下的机会。山水的神韵靠人用文化艺术来点画,点画出来的山水又将这文化滋养。今天我们徜徉在“七彩云南”,触及她跳动的脉搏,感受她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细胞,时时刻刻映衬着心中美丽的家园“多彩贵州”。同样的人间秘境,同样的厚积薄发;不同的是滇文化与黔文化,云南人与贵州人。异同之间,体味着共性的融合,个性的张扬。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经过精心的分析和策划,相继培育和推出了“神奇迷人彩云南”、“永远的香格里拉”和“七彩云南、旅游的天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三部曲”在20年间促进了云南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今,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又在“两强一堡”的战略新高度上展翅飞翔。虽为贵州人,赴云南采访的我们禁不住也想贴紧她滚热的身躯……
昆明民族园东巴村里东巴姑娘正在制作民族文化用品。
餐饮业起家的云南吉鑫集团,过去一碗米线卖2块钱。推出民族特色浓郁的《吉鑫宴舞》后,“米线套餐”的价格飙升到了200多元。集团董事长李麟呵呵一乐:“米线不值钱,可歌舞值钱!”
这是一个“新南行记”采访团听到的例子。
4月,云南昆明艳阳高照的季节里,新南行记采访团来到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在红塔西路,大家颇为意外地看到一座博物馆——袁晓岑艺术博物馆。袁晓岑是国画大家,笔下的孔雀与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齐名。
在旅游度假区建博物馆,连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也觉得新鲜。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与云南名泰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承建了这座博物馆,占地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意在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打造文化交流平台。”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张杰说,“下一步我们继续将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延伸,建立国际影视基地。”
这是一个“新南行记”采访团见到的例子。
两个例子表明,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文化是魂魄。
当文化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软实力”就变得“硬气”起来。
让旅游浸润在文化中
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喻顶成说:“如今《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15)》,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落实到机制建设中,落实到每一个旅游项目中。变做形象宣传为做旅游文化产品;变注重宣传为注重营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让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让旅游产品充分体现文化特征,实现灵魂与载体的有机互动。”
像丽江那样的风情小镇,像藏民村那样的特色民族村寨今年内云南要建30个。同时以“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聂耳音乐”、“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聚集生产要素,使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6%左右,2015年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成为继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后,云南又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让旅游集约化国际化
同行的南方日报记者张启向我们发出邀请:“我爸妈从武汉迁到丽江开客栈,欢迎大家去玩。”
去年春节前,张启陪父母到丽江玩,回去后,爸爸张建国与儿子张启就达成一致共识:到丽江开客栈。“仅两个月时间的筹备,我们就在丽江四方街租下房屋。转让费、租金和装修加起来共花了60万元,并为其命名“仙剑缘”。农历二十八那天仙剑缘正式开张营业。春节期间生意非常好。”
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作用日益凸显,云南国际化的色彩更加浓烈,云南必然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东盟的旅游集散地,这将有利于云南旅游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喻顶成说:“通过国际合作,无障碍旅游区的打造,自贸区内旅游更加方便快捷,成本降低,对游客吸引力大大增强,在这个区域上,贵州、广西、四川与云南必将共同致力于国际旅游线的推介之中。”
让两个民族文化大省相互借力
目前,云南已基本形成围绕民族特色做主线,旅游业为主体,以影视、新闻出版、民族文艺演出、文化娱乐、体育、会展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多层次发展的文化产业和市场。将民族文化资本化,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发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云南现象”,已逐渐形成“云南模式”。
近几年来,贵州同样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条件。2008年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已赶上云南的发展规模,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44%。不久,贵广高速铁路、成贵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将使贵州直接与珠三角地区对接,人员、物资流通的瓶颈将被打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且期待,云南旅游与贵州旅游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平台上的深入合作与互补,必将迸发耀眼光芒。
茶马古道源头:盛世兴茶
“勐腊的母亲河南腊河,是释迦佛祖用一碗茶水幻变成的一条母亲河。它宁静、明净,一如佛祖的心……”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段金华委婉动听的话语像首诗,牵引着“新南行记”的记者们走进历史上名声最响的茶乡,徜徉于茶乡悠悠茶马古道,有一种忆往思来,沉淀人生之感。
时逢勐腊县易武乡正在举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首届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我们很容易就融入了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茶马古道起点处、易武四方街“八大山茶庄”听种茶人姜发宽讲述他们家祖辈马帮运茶,茶马互换的传奇故事;在易武老街和大天井处看采茶和茶叶初制比赛;在复制的奥运祥云小屋——“茶山人家”品百年普洱,听千年古琴声;在集贸市场走访南来北往的普洱茶经销商……
易武,四通八达的茶马驿道;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和滇藏茶马古道的枢纽。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注定易武在远古的时期就开始拥有马帮文化,100人、100匹马的马队穿行在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上,古道一直延伸至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了继我国唐朝时开辟的、由西安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和明朝时开辟的、由东南沿海通往南洋、西洋的“海上商贸之路”后的“国际茶马商路”。在小镇车顺号茶庄至今仍挂着道光皇帝赐誉“瑞贡天朝”的匾额见证着历史时期制茶业的辉煌。
而今,易武护好古茶园,做好生态茶;推行“QS”认证,强化食品安全;普查古道文物,整理古道山歌,修复古道古迹;开展马古道旅游。“古茶第一镇”的新形象,厚重的茶文化背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来到这里,与当地政府、当地群众一起传承和发展民族茶文化,扩大普洱茶的知名度。曾丽云,曾是一名昆明市财经部门的公务员,现在却是易武正山茶叶公司的董事长,为古茶山“七子饼茶”工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殚精竭虑。她还将“易武茶山人家”搬进了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小屋,云南祥云小屋“茶山人家”向世界人民成功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普洱茶的厚重历史文化。今年5月初,她又将携普洱茶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演艺馆、中国元素馆和云南馆。她说:“喝茶就是品一种文化。我要将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一一拾起,让普洱茶浓厚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想,盛世茶兴,随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昆曼国际大通道的畅通无阻,远在祖国南方的边陲小镇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傣族织锦
四国共享“澜·湄”国际航运水道
澜沧江·湄公河这条河流,从未在历史上失去过其重要的地位。
似乎从古至今,这条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出境,并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个国家的河流,在商业历史曾演绎过诸多精彩。而新的篇章,在新世纪又被续写。
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就是中国西南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1993年7月,国务院的一纸批文,让景洪港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在级别被提升之后的第7年,即2000年4月20日,中、老,缅、泰四国政府在缅甸大其力正式签订《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一年后的2001年6月26日,上述四国商船通航典礼在云南景洪港举行。之后,景洪港在东南亚的国际航运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事实上,上述四国商船通航协定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为西双版纳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领域,提高对外经济开放的层次和深度。
在这条河流构建的便利的航运体系下,使得西双版纳这个位于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而与下游地区的交往显得更加便利。澜沧江·湄公河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显著的纽带作用。
同时,澜沧江·湄公河为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诸如橡胶、水果等粮经作物种植方面)的合作,以及旅游业方面,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这世界上两大著名旅游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这一重要国际航运体系下的多层次利益格局。
此外,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关累边境贸易区的快速发展。这个贸易区位于中缅界河处,是下游国家进入中国的一个码头。当上述四国签订了商船通航协定后,这个码头被重新得以扩建和改建,并使得关累贸易区内的经济和市场获得更加活跃的局面。
在采访期间,当地政府还透露了另一个多维交通格局下的美好构想——实施水路、陆路和空中出入境“一证通”签证,从而为构建西双版纳水路、陆路和空中出入境旅游环线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德宏一井两国、一村两国、一院两国、一岛两国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一定会让你们叹为观止”
——云南德宏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山
一口水井两国饮的“中缅友谊井”,位于瑞丽姐冒寨和缅甸滚海寨之间,挑水洗菜的中国姑娘和洗冲凉澡的缅甸少女在井边闲话家常,朵朵水花,串串笑语,随着江风悠然飘扬。
一村两国位于有名的中缅边界71号界碑旁。这里的云井寨与缅甸的芒秀寨几乎连在一起,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鸡跑到中国的居民家来下蛋成了常有的事。
一院两国的奇特景观,在瑞丽市屯洪寨边的傣族农民项补家里,他家院中立着中缅边界84号界碑。云南省的唯一的一岛两国也位于这个寨边的瑞丽江上。
“这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东盟自贸区”
——云南日报记者李洪峰
中国畹町城与缅甸九谷市隔河相对,一衣带水,胞波情深。九谷市所用电力、移动通讯、建材水泥都为中国输送。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