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媒体联盟

[黔南日报电子版]

2010-08-16 21:24:55 作者:56china 来源:黔南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荔波民族文化瑰宝

 “世界绿宝石”荔波,不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而且人杰地灵,文化神秘。占全县总人口92%的布依、水、苗、瑶等民族,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严重封闭,养在深闺人未识,许多文物、风情、节日、民俗等,对外界都有很强的震撼,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瑰宝”。

 

  多少海内外游客来到荔波,踏进世界遗产地的深山老林和乡间小道,都说有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来自独特地域的文化传承,来自民族村寨的别具一格,来自民族节日的千奇百怪,来自民族婚俗的惊心动魄,来自民族服饰的灿烂夺目,来自民族习俗的无限遐想,来自民族乐器的交相辉映,来自地方特产的富裕奇特……   

 

  民风民俗   

 

  跳苗节——大土苗寨的跳苗节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在寨脚专设的约1000平米的跳苗场里,男男女女在芦笙乐队的伴奏下,围绕场中央一株高七、八米的雕龙画凤跳苗柱翩翩起舞。随着歌舞高潮的到来,六至八位穿戴整齐的苗家人会将客人面朝上不断抛起,直到你喊出至少三声“救命”,方才停止,并要你喝下三杯竹筒酒,才得以放过,这种习俗被称为“甩人”。除了“甩人”,跳苗节还有踩点子鼓、爬木花杆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瑶山陀螺节——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热闹的娱乐活动就是赛陀螺。因而,瑶山人也把春节叫陀螺节。瑶族小伙子的陀螺比一般的陀螺要大一、两倍,重二、三斤,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种颜色,以示区别。

 

  陀螺比赛由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谁的陀螺转到最后,谁便是优胜者。或以陀螺相击,谁的先倒地谁为输家。得胜的小伙子,甚得姑娘们的青睐。

 

  “凿壁谈婚”——瑶麓乡的瑶族人家,在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老人就在自家紧靠正门的厢首板壁上凿一个小孔,瑶语称为“K笛”,汉语译为“青春孔” 、“谈婚洞”。每当月上树梢时,多情的小伙子便到姑娘的“寮”房前,将随身带来的小木棍插入“K笛”孔中,弹起独弦琴,唱起古老的情歌。若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将细木棍接入房里,两人隔孔喁喁细语。一对年青人隔孔接触一段时间后,姑娘才会打开大门,让心上人登堂入室。待感情日深,姑娘就会唱起《碗筷歌》:“你快去求你的舅,快去问您的娘,快去,请寨老择个好天好晚!我好上你家木楼去洗筷洗碗!”小伙子便激动不已,他知道,这便是姑娘的山盟海誓。

 

  瑶山人和鸟——瑶山的男子人人会玩鸟,懂捕鸟、驯鸟,而且视鸟儿如珍宝。无论走到哪里,随手都拎着鸟笼,上坡下坎,宁可自己跌倒,也要保护心爱的鸟儿。因此,瑶山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有鸟笼。

 

  瑶山人同鸟儿如此不同寻常的关系,据说来自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瑶族祖先忽遇洪灾。危难时刻,鸟儿冒着危险飞涉重洋,从遥远的彼岸衔来谷种,使瑶山度过劫难,得以世代繁衍。于是,瑶山瑶族人同鸟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至于瑶山人不仅生前爱鸟,死后其坟前的木柱顶上也要刻上鸟儿,以让死者在九泉之下依然有鸟儿为伴。

 

  瑶山乡长席宴——瑶山瑶族乡的“长席宴”被当地人称之为“瑶王宴”,是生活在黔桂交界的瑶族同胞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每遇到红白喜事,全寨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吃“瑶王宴”。 宴席由德高望重、品德端正、家庭兴旺、人丁齐全的年过八旬的寨老主持,每户出一张方桌,4盘菜肴,4斤米酒,4对碗筷,4个酒杯,集中到寨子中央,摆开100桌连席,帮助主人家招待亲朋,同时每家派出一人参与共宴,陪客人敬酒。

 

  瑶族猴鼓舞——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舞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乃至10多面铜鼓。每面铜鼓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钵一般的“土共鸣箱”,戽水一样在铜鼓背面一进一出,以使铜鼓声更加深沉悦耳。铜鼓声中,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摹仿猴子的各种姿态和动作攀爬跳跃,舞姿柔中有刚,轻重分明,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剽悍英武的形象。

 

  布依族矮人舞——一般由10余名青年表演。男青年头罩一个长至胸部的大竹箩作“帽子”,胸部扎两根竹条穿于衣袖中作 “手”,腹部画上眉毛、眼睛和鼻子,扮成一个头大、脸宽、身短的小矮人。而女青年只须戴上一个娃娃面具,衬比之下,更显出“小矮人”粗身材的可笑。

 

  表演时,“小矮人”在高大的“女朋友”面前,随着乐曲活泼起舞,时而扭胯转圈,时而扭动假手。特别有趣的是,矮人们随表演者肚腹一鼓一胀扭曲变化的“脸部”表情,忽而哈哈大笑,忽而怒气冲冲,夸张诙谐,憨态可掬,体现了布依人的幽默、乐观和自信。

 

  布依族傩事、傩戏——布依族傩事流行于播尧、翁昂、捞村等乡。一般活动3天,法事有18道程序,繁褥复杂。三天中多为斋醮念经,只有第二天晚上才上演傩戏。傩戏是戴面具演戏,面具俊雅而清秀,最多可达36面。服装多为戏蟒袍类,道具有罗伞和裙子等。伴奏乐器为“八仙”(锣、鼓、钹、长号、二胡、唢呐、笛子、卡拉板)。演出以道白为主(布依傩戏以布依语说白),间掺花灯和山歌。现在流行的傩戏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卖身葬父》、《瑶伙计打山》、《蒙官断案》等。

 

  水族祭树神——祭树神是水族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活动以朗诵神圣的水书进行祈福。在水族寨子,人们所祭祀的神树一般是位于村口的一棵大树。据传说,在2000年前有人想独吞村头的一棵大树,村人怎么阻止都不听。就在这个人准备砍树时,原本艳阳高照的天气突然电闪雷鸣,阻止了他砍树的念头,从此不但没有人敢砍这棵树,而且每年到这个时候全寨的人都来给它祭祀求福。如今在水族人的水书中,都还有很多敬畏自然的记载,比如不能乱砍乱伐,不能烧山驱兽等。

 

  瑶山禾仓——瑶山白裤瑶人的禾仓呈圆锥形,仓顶盖草,仓身以竹篾笆围成,貌似简陋,却因通风而免除了虫害和霉变,整个禾仓由四根木柱托起,每根木柱中间都嵌着一个罐子,罐身光滑,本事再大的老鼠也无法爬上去。

 

  

 

  民族村寨

 

  

 

  苗族大土寨——

 

  大土寨是荔波县距月亮山最近的一个寨子,静卧在月亮山脉的万山丛中,浓荫挟裹村寨,两条小溪在寨中交汇。每当金秋时节,黄的小米、红的稗子挂在一排排高大的禾晾上,绘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多彩眩目。

 

  大土苗寨的房屋全是干栏式吊脚楼,上盖青瓦。二楼大门两侧为走廊,作休闲纳凉之用。户与户之间留有5米左右的空隙,为防火,左邻右舍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大土寨人好客多礼。有客人远来,主人会拿出自酿的“红稗酒”来款待客人。如果贵客进寨,大土人还要吹芦笙、芒筒,跳芦笙舞迎接。春节时,大土人唱歌、跳舞、吹芦笙,要热闹上10天,连广西和黔东南州榕江县的苗家人,也翻过高高的月亮山前来聚会。这时,大土寨日日沉浸在欢乐之中,热闹非凡。

 

  水族水扒寨——

 

  玉屏镇尧排村水扒寨位于荔波县与三都县交界处,四面环山,树林茂密,村口一座石拱小桥,桥下小溪淙淙流淌,清澈见底。荔波至三都的公路从寨前的田坝穿过,交通便利。

 

  水扒水族与其它水家寨一样,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四周装以木板,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口和放置杂物。卧室、厨房分设两端,中堂宽敞明亮,部分人家设有神龛。家家房屋都有一个火塘,作为日常炊事和冬天取暖之用。屋前门口或屋后建有晒楼,供平时晾晒谷物或纳凉之用。

 

  布依族板寨——

 

  群峰环绕的板寨布依民族村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七军一、二纵队会师的旧址。1930年4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创建的红七军,为发动群众、扩大影响,由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领军部一、二纵队约3000人从百色根据地出发,与国民党军激战环江后,分兵两路进入荔波,会师板寨,在荔波播下了革命火种。会师后的部队驻地和军部住址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板寨的民居都由石头建造,以石为墙,以石为廊,以石为柱,沿着山坡自下而上排列整齐,布局井然有序。石屋皆由寨民自行设计、修建,冬暖夏凉,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瑶族山寨——

 

  离板寨1公里的瑶寨,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长衫瑶的居住地。村寨建在一片平坦的岩石之上,被称为“石头上的瑶寨”。四周群山环抱,寨前古木参天,寨内吊脚楼林立,井然有序,是一个具有浓郁风情的民族村寨。

 

  瑶寨背后,是一片近千亩的黔竹林。黔竹俗称炮竹,是编制荔波传统产品凉席的竹种。瑶寨的黔竹是全县黔竹中品质最好、分布最广的,已成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最大的竹杆粗达10厘米,长10多米,几根竹划出的篾条即能编出一床席子。这片黔竹养育了瑶寨人民,为群众提供了生活的保障。

 

  

 

  民族服饰

 

  

 

  布依族叠染——叠染是布依族妇女的拿手好戏。其做法是把自织的土白布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花纹用粗麻线扎好,放入蓝靛缸中浸染,干后拆线便得所需图案。叠染的花纹活泼、清净、素雅。

 

  水族印染——印染在水族地区最为盛行,做工类似蜡染。将硬纸板刻镂成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几何图形,把刻好的纸板平铺于白布上,复刷上特别的黄豆浆,等豆浆干后即置染缸中浸染蓝靛,再洗净晒干,蓝底(或青底)白花图案便跃然布上。印染花纹绮丽工整,染工深透,经洗耐用,布依人喜欢用印染土花布来缝制床单和被套。

 

  水族银饰——水族银饰是水族妇女必备的饰品。她们的银质装饰,有银梳、银钗、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压领、银口袋等,银项圈、银耳环最为普遍。银手镯有六轮镯、龙头手镯、滚珠手镯、扭黄鳝头手镯等;银耳环分吊子耳环和无吊子耳环两种;银压领是水族妇女披挂在胸前的大型银饰品,形状如锁,中空,上铸龙、凤、雀、鱼、虾、白果、瓜米和山水,铸艺精湛。

 

  瑶家蜡染——瑶山蜡染工艺古朴而独特。将一种名叫“弄哥吊”树上的胶,掺适量的水牛油煎熬,兑上草木灰,制成灰黑色的“染障”(名“木席”)。染布时再将“木席”置锅里,加微火融化,以铜片蜡刀醮上“木席”汁,绘在白花上,“木席”冷却凝固后,将绘好花纹的布放入蓝靛里染色。有“木席”之处,蓝靛着不上色,反之则全部染成蓝色。洗去“木席”后,蓝布上的白色花纹便显现出来了。

 

  瑶族服饰——荔波县的三支瑶族——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大都聚居在偏僻的谷里,服饰不同,各有特色。

 

  长衫瑶的女子喜欢在中长裙的里面套上十条八条的“超短裙”,数量视家境而定,但必须是单数,中长裙的外面又再用一条布带兜住,勒出曼妙曲线。

 

  白裤瑶的男子,穿的裤子是潇洒的白裤,裤管仅及膝盖,黑带束口,束口处垂直绣上几条红色瑶锦,俨然都市小伙子风行的“马裤”。

 

  白裤瑶女子的上装,是由两块布料松散地绊联在一起的,无袖,被称为&ldquo;两片瑶&rdquo;。其精心描绣的图案花饰,不是挂在胸前,而是漫不经心地搭在背后,俏皮活泼。</span>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