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媒体联盟

[包头日报电子版]

2010-08-16 21:48:14 作者:56china 来源:包头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非遗” 民族文化的记忆</spa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老国度,随着中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它更多的体现与蕴含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

  记得国外有句谚语:埋在地下的金子只有在太阳下才会发光。的确,如果埋在地下的金子永远不能被人所发现,那么它就永远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特点以及时代发展的因素,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开始被人们所遗忘而成了&ldquo;地下的金子&rdquo;。因此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当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金子”被我们从地下发掘出来后,如果仅仅是把它们放在保险柜里一锁了事是不符合我们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初衷的。当黄金发掘出来后,只有不断地对它进行分析整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欣赏它、保护它,才能使得这块金子因为有了人的认同而真正具有了自身的价值。而这仅仅依靠一个人甚至于一个小集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也大多是通过(个人或社会团体的)发掘———政府推介扶植———民间参与的流程进行的,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推介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为此,我市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音乐二人台牌子曲;民间舞蹈霸王鞭;民间美术驼骨雕、炕围画;传统手工技艺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加味撒木普乐诺日布蒙药制剂工艺;民俗梅日更召蒙古语诵经、希拉穆仁婚礼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不但是文化工作者的骄傲,更是我们包头人的骄傲!

  如果说这些文化遗产是一眼清泉,那么群众基础则是承载清泉的河道,只有有了连绵不绝的河道,清泉的水才能欢快畅通、源远流长的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间音乐类: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现在清咸丰年间,是由内地民歌,戏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乐的演奏形式衍变而来,同时融入蒙古民族的器乐演奏风格。二人台牌子曲主要流传于山西北部、陕北榆林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西部呼包两市之间的部分地区。我市流传于土默特右旗周边地区。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戏曲形式的组成部分,同时又独立于二人台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二人台牌子曲从现有的资料统计,有100多首,可分为六类。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用于配合演员演出动作、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外,还可作为民间器乐曲单独进行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创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百多年来为歌唱劳动人民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的音乐创作是蒙汉劳动人民热爱美好生活的表现。近年来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人们逐渐淡忘,很多传统曲目已失传。目前,当地采取了编辑出版《二人台、山曲经典》(收录二人台牌子曲96首)一书,确定二人台牌子曲传承所和传承人,组织社区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开展活动等保护措施来继承和弘扬这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相对于流传有二人台牌子曲的地区,我市土右旗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活态&rdquo;保护体系。但还存在相关理论材料收集不全面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为填写申报文本奠定基础。
  
  传统戏剧类: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ldquo;双玩意儿”,又称&ldquo;二人班&rdquo;。二人台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来源于&ldquo;蒙古族坐唱&rdquo;的艺术形式。土右旗蒙古族艺人云双羊等第一代民间艺人,将坐腔的形式搬上舞台,逐步形成了有唱、念、表演、服饰和剧情的戏曲门种。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120多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经典曲目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等。我市流传于土默特右旗及周边地区,是“敕勒川文化&rdquo;的典型代表。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人民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品种。因其流行地多在农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目前,当地采取了每年召开二人台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二人台、山曲经典》(收录二人台传统剧140部)一书,组织策划二人台演出以及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大赛,成立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的二人台活动等保护措施。<br />
   土默特右旗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ldquo;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rdquo;。土默川平原是孕育二人台艺术的摇篮。数据显示,目前全旗参与从事二人台民间的剧团、艺术学校等达到2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二人台项目虽已被呼市、山西河曲县、河北康保县和陕西省府谷县申报,但由于土右旗所具备的特殊历史条件,我们争取该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ldquo;扩展项目”名录。

  民间美术类:包头剪纸和炕围画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流派。包头民间剪纸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头剪纸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方法。作品给人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显得犷达而浪漫,构思上独出心裁,带有极大的独创性。风格单纯质朴,古拙而健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近年来,涌现出以刘静兰为代表的&ldquo;草原剪纸四姐妹&rdquo;等传承人。很多民间艺人的作品受到中外研究机构和收藏者的关注,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收藏。由于时代进步,印刷业的发展,印刷剪纸以其价格低廉冲击了传统剪纸。包头剪纸艺术不再是艺人谋生的唯一手段,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需要采取普查挖掘与传承人的培养等措施来进行抢救。

  目前,国家级剪纸项目已有安塞剪纸、广东剪纸、山西省中阳县、傣族剪纸等数十个地区成功申报。我市要以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的剪纸风格为特色,争取将包头剪纸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ldquo;扩展项目”名录。

  炕围画,民间俗称“炕围子&rdquo;,又叫&ldquo;腰墙子&rdquo;。土右旗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用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ldquo;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被褥免遭脏损。炕围画源自宫廷、庙宇中的壁画艺术。近代山西的“乔家大院”、&ldquo;范府大院”中可窥一斑。炕围画这一民间美术体裁,是继承和普及古老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于普通百姓家的重要形式。从内容到体裁,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炕围画的内容上有人物、山水、走兽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鸟活灵活现,山水风景如身临其境。土右旗画炕围的艺人早些年是来自山西河曲一带。画炕围画曾是当地的城乡居民住宅屋内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画作。但由于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的改善,炕围画这种&ldquo;炕头文化”正在随着炕的消失而逐渐消逝。土右旗采取了在民俗度假村等旅游点画炕围子,召集传承人及民俗专家进行研讨,挖掘、搜集、整理炕围子图案等保护措施。

  炕围画,虽然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较广,但土右旗的绘画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申报国家级名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手工技艺:莜面饮食制作技艺

  莜面是内蒙古阴山一带的特产,由莜麦加工制作而成。清代乾隆年间,大青山放垦后,汉族群众逐渐定居下来,莜麦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莜面制作工艺上有搓、推、捏、压、搅、揉等技巧。制作精巧,吃法考究。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具有工艺价值、历史研究价值、营养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当地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近年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莜面的种植面积减少,传统饮食手工技艺也面临在失传的边缘,令人对其命运感到担忧。当地采取了建立“后山莜麦种植示范基地”和&ldquo;莜面饮食制作技艺&rdquo;展览馆,有关部门将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等保护措施。

  莜面的饮食制作在固阳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充分体现当地的人文和经济特点。

  民俗类:梅日更召信俗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梅日更葛根是18世纪蒙古文化史上杰出的学者、精通佛教理论的大师。1677年,在黄河北岸&ldquo;海日图&rdquo;(现达拉特旗境内)建立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称&ldquo;梅日更葛根召”,即今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梅日更召前身,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br />  
  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br />  
  梅日更召信俗表现形式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举办大型查玛(即“会&rdquo;),上层活佛喇嘛都到梅日更召大殿里颂经,转寺庙界石,喇嘛跳查玛舞。八月十五还举办赛马、摔跤活动。五月初五,僧人、民众祭祀乌拉山主峰、山石。七月十三,乌拉特西公旗杀公牛祭祀敖包。腊月二十三,喇嘛到百姓家颂祭火词。以上所有祭祀都要用蒙古语诵经。1783年北京印书馆编辑出版《罗布森丹毕佳拉森全集》,收录了诸多颂词、经文和蒙古族民俗、天文、医药等方面内容的作品130篇。<br />  
  梅日更召信俗的形成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音乐学价值。该信俗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br />
\

\

\

\

\

\

\

\

\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