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隆里古镇】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2010-09-26 10:21:2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贵州锦屏县。隆里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

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故又为王龙标。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到隆里后,王昌龄又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

\

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从黔阳溯清水江而上,来到锦屏隆里,开始了小城风开百代的学文之气。后来的隆里,人才辈出,数10人中进士、举人。仅明清以来任知府和知县的达50多人。时至今日,这一代仍是黔东文化教育较发达地区。明清之世,随考据学的兴盛,掀起一股复古怀旧的热潮,隆里人遂于亮江之上起状元桥,于龙标山上建王昌龄墓,以缅怀这位与隆里十分有缘的唐时诗人。

崇山峻岭的中心,矗立着一些历史和文明的碎片。它们显然已在这山水之间守望了一百年,或一千年。那份心情,就像水晶一般的久远和清莹。

不同民族参差的气息,在门前流水中绵延和蕴涵。铺就在花街上的鹅卵石,精心构思着一个久远得年轻的城池。

隆里的美在于她独到的文化气息,她不像平遥的王者风范,也不像丽江的摇曳多姿,她的美在于她特有的军事文化气息与多民族文化的融汇而演义的宁静致远。

隆里以水为锦,以山为屏。这座文化胜地在岁月的弦上微露出了含羞面纱,神秘、自然、悠远和古朴。严谨而威风八面的东南西北门,在岁月中变成了年轻的守卫,飒爽英姿地立在风雨之中,在历史和未来中守望着。

正阳门仿佛一道时光的隧道,一旦跨入,便踏入了历史,一条古街扑面而来,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但上面的图案清晰可辩,两边的老宅林立却不是商铺,其中的木雕工艺也不输给任何一个古镇。

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仿佛时空错了位。始建于明代的龙标书院静静地伫立在城的一方。仅存的半池荷花三孔平桥还在散发着花香和书香。街巷两旁家家户户挂满灯笼,鲜艳的春联装点门脸,覆盖着一层鞭炮纸屑的鹅卵石街道,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铺就的龙凤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所有街道全用鹅卵石铺就,悠长而又狭窄,纵横交错,而又相互错开,形成一种独特的“丁”字型,各条街巷是街尾连接,各自成四方形,如同迷宫。街道两旁的建筑,山墙清一色的翘角凌空,镶嵌彩色花纹框边,其间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灵动自若,栩栩如生。

\

漫步其中,高墙围院,徽派建筑的庄重、苏派庭院的秀美、汉文化的深邃、详和安宁的风土人情,仿佛如一屡淡淡的幽香沁入心扉,让人顿生留恋忘返之情,难怪李太白为龙标先生言出伤感的“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时,龙标先生还能“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或许是隆里这片热土让龙标先生参悟了人性的真谛,更也许是龙标先生找到生命的归依。

下雨的时候,人们可以更近距离的观赏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城,“空山新雨后,城更分外明”,雨后的古镇更多了几份少女的羞涩,玲珑剔透,像画,更像一坛陈封多年的老酒。古镇的安详与周边群山的宁静,把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宛如盛世一样和谐,毫无疑问古镇的居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得到了自然与生灵给予的最好馈赠。

古城隆里是本书,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国内外文物专家对这里的每街每巷无不着意观览,惊叹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无价之宝。

上一篇: 吊楼仙居彭家寨

下一篇: 丹州:没有宰客的古镇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
  • 游客

    HHH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