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书画家

李劲松:画蝶与化蝶

2013-01-27 21:27:49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李劲松:画蝶与化蝶

《飞了·蝶》150cm×150cm布面油画2010年

《美痛·蝶No.20》局部150cm×120cm布面油画2011年

《美痛·蝶No.21》100cm×100cm布面油画2011年

 

放弃在重庆安逸的教师生活来到北京的李劲松,当起职业艺术家,2007年创作的“孤城”系列作品,以暗沉的山城景色衬托色彩丰富的建筑,描绘着艺术家儿时记忆。近期,李劲松的新作以蝴蝶进行呈现,主题改变而画面的鲜明反差依旧存在。蝴蝶主题源自艺术家的一个梦,但在李劲松看来,梦也是记忆的一部分,是“孤城”的延续而不是新的开始。

商报:您曾在学校教了10年书,2007年成为职业艺术家并开始创作“孤城”系列作品。当时创作该系列作品有怎样的想法?

李劲松:我在重庆时开始创作“孤城”系列作品,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山城的景色。我是涪陵人,在长江边长大,因此对长江沿岸的城市很感兴趣,这也是我童年记忆的一种体现。

商报:“孤城”系列作品中,您笔下的山城是灰暗的,但山城中的建筑却色彩丰富,而且都是用积木搭起来的,这样的画面设置您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劲松: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还是要给观众传达一种积极的态度。童年时,我们喜欢去江边游泳、钓鱼,江中还能看到点点帆船来来往往,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搬迁,但我想将记忆留下,因此“孤城”系列中的每幅作品都是站在高点俯瞰城市。而且该系列作品中有几幅画的正是我的家乡涪陵,画面中犹如站在白山坪观景平台俯瞰整座山城。实际上,这些视角都是我的想象,作品都是靠记忆创作出来的,一种童年的记忆。

商报:近期,您创作了一系列以蝴蝶为主题的作品,例如“穿越·蝶”、“美痛·蝶”等,从画面上看,该系列与“孤城”系列相比是一种转变,很多人认为您新作品中已经没有记忆感。

李劲松:我不认为记忆感消失,从“孤城”到“美痛·蝶”系列记忆感是连续的。其实,给观者感觉记忆感的消失是因为主题的转换,我属于坚持一种主题创作一段时间后,会寻找新主题的艺术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和内容。“孤城”系列不是终结,而是先放一放,让自己也沉淀下来,我认为“孤城”系列作品还能继续挖掘下去,今后还要寻找新的创作痕迹。

商报:从画面上讲,蝴蝶主题的作品与“孤城”系列差别很大,以蝴蝶为主题是怎样确定的?

李劲松:以蝴蝶为主题创作作品的想法很偶然。2009年,创作《即将消失的城》那幅作品后,我创作了一幅名为《纪念蝶梦》的蝴蝶主题作品,实际上这源自一个梦,梦里出现很多蝴蝶。我认为蝴蝶能够契合我内心的感受,蝴蝶很轻、很美,还很脆弱,这种脆弱非常贴近我的感受,蝴蝶主题可能成为我未来创作的“符号”。

在创作《纪念蝶梦》后,我认为可以创作几幅蝴蝶主题的作品,此后相继创作了“穿越·蝶”、“蝴蝶树”等系列作品。作品颜色也从明到暗,越画越感觉这样的表达更能贴近我的想法,以至于一些作品中出现蝴蝶趴在人的脸上,体现出一种紧紧的收缩感。

商报:画面中,蝴蝶贴在人的脸上,这与您内心有哪些契合点?

李劲松:实际上,这样的作品效果才是我的真实写照。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近期画面中蝴蝶飞舞只是给自己一些信心,传达出一种希望。

商报:您最近的一些作品似乎开始排解这种收缩感。

李劲松:是的,此前蝴蝶主题作品中,一些作品的收缩感很强,以至于我认为已经收缩到极致,这样的方式虽然符合我的想法和心态,但也需要寻找释放情绪的出口。

商报:情绪的释放让人感觉“孤城”系列作品时的情感又回归了。

李劲松:是的,蝴蝶主题与“孤城”系列作品之间是相关联的,只是蝴蝶以“符号”化主题进行呈现。

商报:您作品中收缩感与情感的释放交替呈现,这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对此您如何化解?

李劲松:艺术一定是矛盾的,没有矛盾、纠结、起伏,就不是艺术,艺术家在矛盾中体会艺术创作的意义。当代艺术是创作载体,存在批判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艺术、观念等直接提出问题。

商报:目前,蝴蝶和孤城两个主题是否在交替进行创作?

李劲松:是的,我认为作品创作中还有很多想法可以挖掘,生活中产生的想法可以直接融入两个主题作品的创作中。

商报:蝴蝶是否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创作主题?

李劲松:我会坚持一段时间该主题的创作。蝴蝶主题的创作确实存在“符号”化现象,但我只是借用蝴蝶的意象,当蝴蝶不再契合我的想法时会寻找新的创作主题。

(记者 刘洋)

李劲松

重庆美协会员。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底开始系列作品“孤城”、“同现实无关”、“蝶”的创作,现居北京。

上一篇: 任军:文明的自信在于选择“善”

下一篇: 谢志高:饱蘸笔墨抒情怀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