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汉族历史

汉族民间服饰:针线下的宝库(组图)_中国网

2013-01-31 19:26:13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汉族民间服饰:针线下的宝库(组图)_中国网

吴东水乡服饰

吴东水乡服饰

  我国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服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56个民族服饰各异,既彰显着各自不同个性,又共同构成中国服装文化的灿烂星河。遗憾的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陈列馆有近百个,而占华夏民族总人口超过90%的汉族,却未有一座汉民族服饰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锡江南大学悄悄筹建的国内唯一一家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行头之丰富,怎一个“衣裳”覆盖?

  11月11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整修完成后向社会重新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总面积有800多平方米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了清朝中后期以来的1500多套汉服饰。这些服饰分别来自江南水乡、闽南地区、皖南地区、晋中地区、中原地区、秦陇地区和齐鲁地区,共有袄、衫、褂、袍、马甲、旗袍、蓑衣、裙、裤、帽、眉勒、包头、暖耳、粉扑、云肩、肚兜、腰包、荷包、绑腿、系带、有底袜、弓鞋、天足鞋、扇套等接近30大类。其煌煌大观,实非“衣裳”两字所能概括,汉族民间服饰的丰富多彩扑面而来。

  “吴东水乡服饰”因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引起了记者的特别兴趣,这套江南妇女服饰从上到下依次有包头、眉勒、大襟拼接衫、作裙、穿腰束腰、大裆拼接裤、卷绑、百纳绣鞋8件,色彩以水蓝为主,其中大襟拼接衫,在衣服的前襟与袖口等易损部位设置了若干拼缝,随时可以把磨损的部位换掉,不致因打补丁而破坏整套衣服的美观,“美用一体化”的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惠山女的上衣——缀做衫

  同样是劳动妇女装扮,传习馆里陈列的闽南沿海惠安女服饰又是一番光景,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是指她们头戴清一色黄斗笠,黄笠下鲜艳的花头巾把面部裹得严严实实;民主肚,是说好多姑娘的肚皮露出半截;节约衫,是因为她们上身的缀做衫短小贴身,胸围、袖管收缩紧贴胸部手臂,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衣长仅至脐位;浪费裤,是缘于裤腿宽大差不多等于半幅裙子。

  和劳动妇女相比,富裕人家女眷的服饰则更为讲究。流行在河南等中原地区的云肩(披肩或披领),在传习馆里有一个主题展示厅。这些主要以丝缎织锦制作的装饰品,大多数用四个云纹组成,上绣富贵牡丹、多福多寿图案。陪同人员说:云肩的绣制针法就有10多种,如挽针、接针、滚针、松针、钉线、打子、圈金、抢针、齐针等,工艺繁复,令人赞叹。而昔日徽商的富庶,又使得他们的服饰现出与众不同的高贵。传习馆收藏的男性徽商所着长袍,采用织锦缎或丝麻交织上乘面料,上绣同色万字纹、云纹,相互交织又不纠缠,于内敛中暗藏富贵。

  陪同的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旗袍是满族服装,其实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成为城镇妇女常规服装之一。在传习馆大厅8件旗袍依次排列,形象地展示了旗袍演进过程:由直筒式到收腰式、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袖子由宽大到窄小最后无袖,形成了富有汉族特色的改良旗袍。

关键词:组图民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