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余音犹沓沓,黎族竹竿舞中的原生态元素

2013-04-14 22:55:08 作者:编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是我国黎族地区以竹竿为道具的一种舞蹈,盛行于海南岛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目前已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竿舞起源于黎族。黎族人多居高山、丛林中,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竹竿舞

  竹竿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

  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海南,竹林常见且繁茂,黎族同胞将竹子砍下后,削去枝丫,截成数根长短相等、粗细匀称的竹竿,就制成了竹竿舞的道具。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舞,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两根腿一样粗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将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节奏,这称为“打柴”。由于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竹竿舞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海南黎族地区。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遂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歌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竹竿舞持竿者的姿势有坐、蹲、站3种,变化多样。舞者在竹竿间跳跃,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

  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气氛热烈,场面豪迈洒脱。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被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之人往外倒,并群起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竹竿舞的各个环节都流露出黎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他们凭借跳竹竿舞,寻找“搭档”,增进情谊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竹竿的习俗在黎族中不断演变,祭祀色彩逐渐消失,成为一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文艺健身活动。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4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流露出黎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

  竹竿舞的花样动作则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割稻”到“打鹿”、“青蛙跳”,再到“恋爱”、“结婚”等,具有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竹竿舞跳的不仅仅是舞,还是故事,更是生活。

  竹竿舞已经融入到黎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黎族人民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家家户户都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身穿节日盛装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

  结婚时,女方家庭会专门为前来接亲的新郎设下竹竿舞,新郎只有顺利闯过竹竿舞阵,才能将新娘娶回家。

  这种风俗在三亚等地的黎族村寨仍保留着。“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黎族竹竿舞成为了连接黎族传统文化与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

  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在海南,竹竿舞是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符号。

  在每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蹈表演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黎族竹竿舞让游客有机会接触并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亲身参与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中来。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海南建起了一批黎族民族文化村,黎族竹竿舞是最常见的表演项目。游客可参与其中,过一把竹竿舞的瘾。竹竿舞既让游客感受到动感与欢快,又搭建起了他们对黎族文化了解与认知的桥梁。

  如今,竹竿舞已成为一种带有传统民族色彩的文体活动,并迅速传播到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竹竿舞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怎样在开发竹竿舞的过程中注重保护,是需要人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悠远年代的历史遗存,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古代,当地黎族人在举行丧葬活动时,会跳竹竿舞。据调查,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仍保留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朗典村终止,那么黎族民间竹竿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海南省三亚竹竿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有开发就有破坏,怎样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保护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专家认为对竹竿舞的保护主要做到尊重民俗,因地制宜,做好竹竿舞活动的组织、策划。同时,让更多的黎族人参与到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来,推动黎族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 “猴舞”触摸百年文化脉搏

下一篇: 本溪武社火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