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后失而复得的蛟龙转鼓再次濒临失传

2013-05-04 22:41:03 作者:编 来源:陕西文化信息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蛟龙转鼓,是流传于我省西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鼓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民俗文化,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精髓体现,然而,在今天——

  从乾县王村镇采访回来,一路上大家很少说话,心被担忧填得满满的,每个人的感觉都是沉甸甸的,与蛟龙转鼓的热闹场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天公也许读懂了我们的心思,稀稀拉拉的小雨就一直下了个没停。蛟龙转鼓,是流传于我省西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鼓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民俗文化,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精髓体现。它以乾县王村镇为活动中心辐射周围区域,“鼓之舞之”,英姿飒爽。体现出关中人民的精神风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和秦人秦鼓的剽悍风韵。蛟龙转鼓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称为鼓乐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鼓舞之奇葩。带着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无限敬慕与无尽遐思,记者近日专程探访了这个“转鼓之乡”。

  独特的艺术形式

  蛟龙转鼓是集体乐舞艺术,一般由15到50人组成;七锣、七鼓、十四铙钹、二马号。人员也可增至百人。表演时个个头饰金冠,身穿宫廷古装,足蹬黑靴,脸戴面具,雄姿英发,异彩纷呈,鼓队前有指挥者;如同乐队指挥,壮观的场面形成精彩绝伦的综合性乐舞大军。

  蛟龙转鼓在表演上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而不转;表演“转鼓”时就涉及到变形场面。鼓在空地中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指挥居中,号手两侧,在转的过程中两鼓槌在空中高举一击,铙钹呈弧形或围大圈之外。号一般是开始奏鸣的引子。根据不同的表演方式鼓队形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星”等。蛟龙转鼓击鼓者是主要表演者,在转鼓时跳的矫舞步可谓舞步一绝,需要超常的技艺。如果跳不好就有摔倒的可能。

  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它全部保留在群众的记忆中,舞蹈、曲牌、鼓点、表演技法……全靠艺人非凡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当地民间艺人有说法“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传承迫在眉睫

  蛟龙转鼓从明代开始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这其中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等原因,它在多次失传之后又失而复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挖掘、反复整理,再次重新活跃在民间。蛟龙转鼓长期流传在群众之中,被大众喜爱与青睐,其独有的特性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重视,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逢年过节,驻足王村镇一带村畔,常能听见看到鼓声雷动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在各种文化艺术节上,也能目睹到蛟龙转鼓的矫健身姿。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种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却难以看到了。目前蛟龙转鼓的处境不容乐观。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及时培养下一代传人,这种艺术就又会很快失传。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员流动大,中青年大多致力于发家致富,或外出务工赚钱,或忙着做生意,同时,他们的艺术欣赏角度也发生了转变,流行音乐已经占据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流,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表演队伍的极不稳定和后继乏人。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资金的长期匮乏。一直用心致力于蛟龙转鼓的王村镇镇长王华对此颇感痛心。他说,由于蛟龙转鼓原本就是群众自创、自办、自娱自乐的鼓队,如今也只有群众自发参加一些庆典活动,挣点零钱,添置一点乐器,自行其乐。各种原因造成了鼓队吸引力大降,集体活动十分困难。逢年过节只有少部分中老年人活动,让人更忧虑的还是身怀绝技的老鼓手、老号手这些老艺人,他们中有的年老病故,有的年事已高,使这门绝技面临失传。虽然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然而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各级文化单位领导,应当赶快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像“蛟龙转鼓”这样的鼓队,切不可让这一难得的艺术瑰宝自生自灭。谈话中王华还拿出一张10年前陕西电视台录制的蛟龙转鼓电视片,指着那上面的画面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人世,现在组织百余人的场面非常难了。”王村之行,让我们听到了许多来自田野最淳朴的声音,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沉思。

  专家谈拯救

  “蛟龙转鼓”正面临着沉重的考验。如何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把他完整地留给子孙,让我们听听专家的意见。

  马凌元(陕西省打击乐学会副会长、打击乐演奏家、理论家):我省是民间鼓乐大省,各种鼓乐团队遍布三秦大地,乾县“蛟龙转鼓”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我认为其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应解决好继承绝技和艺术创新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然而只有创新才能吸引人,才能有使转鼓更好的发展。二是建全机制,团结骨干,带好鼓队。三是解决好资金问题。资金是鼓队活动的基础。建议采取群众集资的方法,民主理财,积极走出去参加一些商业演出活动,增加经济收入,积累基金,全方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齐旭峰(乾县文化馆馆长):乾县王村镇的蛟龙转鼓,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鼓舞,源远流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长期以来经我馆反复整理、编排,有了一定发展,多次参加全国性演出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然而要想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走出陕西,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接受专家指导培训,蛟龙转鼓虽是一种民间传统鼓舞,但是要改变其自然发展状态必须使其跟上时代脉搏,找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二是要加强以老带新的步伐,做好继承,逐渐改善年龄结构,逐步使其年轻化。三是要完善组织,加强表演队伍的建设。四是希望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关怀和支持,推荐给予展示蛟龙转鼓艺术风采的舞台和机会。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重放光彩,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上一篇: 瑶族道教: 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

下一篇: 历史的记忆——新疆新文字双文字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