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景美鱼肥的俊巴村

2013-08-13 09:42:44 作者:韩俊杰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牛皮船舞跳起来 摄影:王淑

  夏日的拉萨,天蓝得诱人。驱车沿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去俊巴村,路边缓缓流淌的拉萨河,同不远处的高山、白云一起,构成一幅水墨风景画。金黄色的油菜花有的星星点点,有的则已蔚然一片,总让人有去徜徉花海的冲动。不时出现的几棵柳树,作了绿意的点缀。

  拉萨河在曲水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俊巴村就坐落在江河交汇之处。通往俊巴的乡村公路窄了一些,但风景依旧喜人。且不说道路两旁的树木,单是河里的野鸭、水鸟便给你一种久违的感觉。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几十间房屋林立在依山傍水的山坳里。村中央的一片空地上,三五孩童正在追逐嬉戏,上了年纪的扎桑老人坐在门口慈祥地看着。“再种上一些桃树,这不就是世外桃源嘛!”同行的司机老唐惊叹。

  俊巴村独特的不仅是风景,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西藏其他村庄不同,这里是唯一一个世代以打渔为生的村子。对于从不吃鱼的藏族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地方。这里面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为村里的人们津津乐道。

\
跳牛皮船舞的俊巴渔村村民 摄影:王淑

  本来,在西藏,鱼是上天在凡间的代表,是不可以吃的。“村民们之所以靠打渔为生,有个传说。”扎桑老人说,有一年拉萨河里的鱼类猛增,有的甚至长出翅膀飞上了天,遮天蔽日的“飞鱼”使万物生灵都难以生长,于是“天神”下令俊巴村民进行捕杀,并允许他们吃鱼。这才有了俊巴村捕鱼吃鱼的传统,而在藏语中,“俊巴”一词即为“抓捕、执持”的意思,引申为“捕手”或“捕鱼者”。

  既然是捕鱼,船自然是少不了的。奇怪的是,这里的船不是用木头做的,而是用牛皮制成。这种船一般用几张牛皮缝制后,固定在木质船骨上,牛皮船浸水后变软,晒干后变轻。既能应对激流险滩,又便于携带。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记载:“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於奔马,顷刻达百里。”

  从河边登上牛皮船,用船桨对着码头一推,小船就游进了河里。每到打渔的好时节,村里家家户户便开始了一天天的忙碌。河里鱼类众多,如白鱼、花鱼、尖嘴鱼、胡子鱼、薄皮鱼、棒棒鱼、藏鲶鱼等,不啻于一个鱼的“博物馆”。几网撒下,就能让小船摇摇欲坠。“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捕个六七百斤。”村民旦曾说。

\
跳牛皮船舞的俊巴渔村村民 摄影:饶春艳

  鱼的吃法也各式各样,根据鱼的种类和特点,运用藏族人的原始手法,创造出鱼的“盛宴”。有清炖鱼、红烧鱼、麻辣鱼、油炸鱼、生鱼酱、鱼包子、鱼头汤、干鱼片、葱花鱼、清蒸鱼、糖醋里脊鱼、豆瓣鱼、豆腐鱼等,活脱脱一个相声段子“报菜名”。

  打渔吃鱼,随之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每到藏历年3月,俊巴村都要举办“捕鱼节”,渔民们背上牛皮船,进行歌舞表演。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扎桑老人的舞在村里跳得最好,自然也就成了牛皮船舞的领舞者。跳舞时,几个年经人在腰部绑上船桨,将牛皮船扛在背上,依次排开,随着领舞者的歌声,敲打出有节奏的撞击声。扎桑和另一位领舞人则手执缠绕经幡的木棍起舞,像极了内地京剧中表演骑马的姿势。

 

上一篇: 拉萨河纪行:曲才,别样的藏北风情

下一篇: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黄侗寨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