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刻:雕刻在光阴里的信仰

2013-09-14 11:47:50 作者:编 来源:西藏商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玛尼石刻菩萨造像

  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可谓“玛尼石”一词的由来。

  玛尼石,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信仰。藏民族将虔诚的愿望,雕刻在石头上。每个藏族人将玛尼石放在神山圣湖的转经路旁,经时间的积累、洗礼和风化,形成了玛尼石堆。

  玛尼石是崇拜神佛具象化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原始苯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木,甚至每一块小石头都具有灵性。凡是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气或者被鬼魂所占据。随着佛教文化在西藏的兴起,信仰与崇拜神佛形象的具象化,原始自然的意念崇拜逐渐转化为佛教经咒与神佛偶像崇拜。这样大大丰富了自然崇拜与祭祀的表现内容。佛教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对神佛热衷崇拜,岩壁已不能满足宏扬教义和偶像崇拜的需求,从而随处可拣的石头便成了石刻艺人们创作的天地。玛尼石便由此而生。

  玛尼石与玛尼堆密切相关,玛尼堆又是源于苯教的灵石崇拜,最初称“门扎”意为曼陀罗,是由不同大小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塔形石堆。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人们把自己希冀祈祷和追求美与善的心愿铭刻在石头上,有佛尊,有动物保护神,有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在这些玛尼堆上常插一些木杆或树枝,上系经幡、牛尾等,过往朝佛或转经的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玛尼堆矗立。每日,人们手拨念珠,口颂真言绕玛尼堆转行,每转一圈向石堆上添一块石头,天长日久,玛尼堆愈筑愈高。外出旅途行至山顶,人们也忘记不了转玛尼,或者高呼“嗦嗦”,祈祷平安。

  石匠以刻石为虔诚的供养

\

对于石匠来说,雕凿玛尼石是非常神圣的仪式。

  在佛教活动较为兴盛的地方,常可以看到不少屈膝俯首,专心刻玛尼石的人们。他们中有专为弘扬教法、长期以刻玛尼石为生、技艺精湛的游僧。有的是一些技艺稚拙的民间艺人。后者多是怀有一种虔诚的夙愿,或为家人及亲属祈福而刻。每刻一块是向神佛的一次供养。在西藏,专以刻玛尼石为生的艺人或游僧,大多是地位贫贱的人。刻玛尼石虽是一种神圣的宗教活动,但对刻石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生的方式。

  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有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环境下所产生的。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型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石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佛神形象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

  石匠在雕凿前一般不打草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忌,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型准确等技术方面就无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

  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

  玛尼石刻种类繁多,因地制宜

\

在神山圣湖或寺院的转经道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玛尼石。

  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其不同的地域资源,西藏玛尼石刻逐渐形成其内容多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艺术石刻门类。以佛、菩萨、护法神佛、供养、高僧、悔罪与祈祷、经咒与苦句等,这些充满宗教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西藏玛尼石刻的制作风格也以不同区域日趋形成。基本分为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不同种类。

  在西藏玛尼石刻中,最为常见的是造型多变、内容丰富的平板石刻。这种石刻多属浅浮雕,或线刻与浅浮雕的综合技法。所谓浅浮雕,只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增加斜面成立体感,有的直接运用斜刻刀法,即造形概括,用刀简练,这一风格多流传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甚至遍及西藏各地,至今兴盛不衰。

  在拉萨等地一些玛尼石刻中常可以看到在经咒旁刻有鱼、青蛙、蛇、狗等小动物形象,其涵意多种。佛教徒认为,人在神佛面前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的活动必然伤害其他生灵,包括有意和无意。所以人们转经、念经、刻经也就是为求得神佛宽恕,将来好升天转世。藏传佛教反对杀生,但无意中的伤害也是难免的,人们就将它们的形象刻在六字真言经咒旁,以示赎罪,并祈祷幼小的灵魂升天转世。牛羊头角安放在玛尼堆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另外,也不能排除早期动物崇拜思想的影响。

  西藏玛尼石刻后来由于长期流传于民间,所以很难发现涉及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可谓西藏的本土文化。但较早时期也受到外来文化较大的影响,如印度佛教文化及印度教女神崇拜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现存极少。康区,包括昌都、四川甘孜一带的玛尼石线刻,明显受汉文化的影响很大,而且曾兴盛一时。这一风格后在民间也较多吸收,一般先工笔作稿,然后精心雕凿。

  玛尼石是西藏美术的瑰宝

  西藏玛尼石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线描转化为线刻是向主体的进化,单纯的平面线刻还不能达到像色彩对比那样使主体形象突出。民间石刻艺人便运用减底的办法将形象与周围区分成凹凸两个空间面,较坚硬的石头采用阴阳对比的办法突出主体形象,有的直接运用染色的办法,使主体的造形与色彩的象征语言相融合,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西藏玛尼石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其它艺术相互吸收共存与发展,在藏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不像西藏绘画、铜雕等宗教宫庭艺术那么精美、辉煌,但它显示了宫庭艺术所没有的粗犷、自然、纯真与朴实美,这正是藏民族的风格。

 

上一篇: 图瓦人渐渐被遗忘的民族

下一篇: 西藏木雕:刻在木头上的虔诚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