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如·巴图那生和他“俭”来的工艺品
2014-01-10 11:07:44 作者:宋霞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骨头”、“木板”、“一次性筷子”、“牛角”、“羊角”……这些词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在常人眼中,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在那木如·巴图那生看来,它们却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那木如·巴图那生今年30岁,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那仁和布克牧场牧民。自幼对精美的手工艺品格外喜爱,捡来的骨头、木板、牛角、羊角经他巧手稍作雕琢,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不可名状的爱
那木如·巴图那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如今,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显得十分腼腆,甚至有点害羞。
年少时,那木如·巴图那生跟随羊群,漫步在辽阔的草原。野花、野草,散落的牛羊骸骨、木条、铁丝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生活、也热爱他捡拾回来的那些骨头和杂物。
读书时,那木如·巴图那生受舅舅影响,用自己捡来的骨头和杂物制作过象棋、小木马。“我舅舅是个很棒的手艺人,自己做的马鞭、马鞍、龙套又好看又耐用,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那木如·巴图那生说。
舅舅的技艺那木如·巴图那生一直未能企及,但却一直坚持着。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看到那些畜群、那些我和舅舅制作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种奔向草原的冲动,在草原上驰骋、吹着清凉的风拥抱蓝天和白云,那种感觉不可名状,我想那是爱。” 那木如·巴图那生说。
一次意外的收获
在那木如·巴图那生的坚持下,制作种类逐渐多了起来,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散发出民族特有的魅力。
2005年的一天,亲朋好友在那木如·巴图那生家座客。那些年,那木如·巴图那生制作的作品可不少,其中一位朋友看上了他用羊头骨制作的一件挂饰。
那木如·巴图那生本想将这件挂饰送给这位朋友,可朋友却执意要出钱买下。最终,这位朋友留下了300元钱,带走了羊头骨做成的挂饰。
那木如·巴图那生说:“我制作这些作品本没想过要拿去卖钱,第一次有人出钱买我的作品,真的是意外收获。那时起,我便有了制作手工艺品的想法。”
手工艺品受到亲睐
那木如·巴图那生师出无门,制作技艺全凭自己琢磨。雕刻机、磨光机、切割机等及所需工具也都是自己花钱购置的。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由羊骨、木板,扩展到了铁丝、一次性筷子、纸板和铁品等。制作的挂件、摆件可用来装饰,有些还具有实用价值。
随着那木如·巴图那生的技艺日渐纯熟,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他的手工艺品。每年的那达慕大会,牧场还会专门安排场地,展示他的手工艺品。
那木如·巴图那生说:“我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大多是捡来的。制作工序也并不复杂,体现的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或许就是这种厚重的历史感,他们才喜欢上了我的手工艺品。”
今年,那木如·巴图那生卖出微缩蒙古包模型10个,加上羊角、羊骨挂饰收入有1万多元。
多才多艺全凭自学
那木如·巴图那生有一双巧手,还有一副好嗓子。那仁和布克牧场是《江格尔》艺术之乡,那木如·巴图那生耳濡目染对《江格尔》说唱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木如·巴图那生说:“每次牧场里举办活动,都会有《江格尔》说唱,他们在台上唱,我就在台下边听边学,时间长了我也能唱上几段。”
那木如·巴图那生还是诗歌爱好者,创作、朗颂都难不倒他。与他的手工艺品一样,诗歌中流露出的都是对民族历史的追忆、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山川河流的赞美之情。
此外,那木如·巴图那生还自学了吉他、拖布秀弹奏和绘画。
“现在社会中新兴事物很多,可我就是喜欢这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我没有想过要凭借这些挣多少钱,只希望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够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目前,那木如·巴图那生创作的短诗有70余首,已在新疆日报和《启明星》杂志发表20余首。多次在各级诗歌朗诵、江格尔说唱和才艺大赛中获奖。今年3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举办的,以“3·21世界诗歌日”为主题的首届《金马镫》杯新疆卫拉特蒙古语诗歌朗诵电视大赛中获得优秀奖;4月代表塔城地区参加首届新疆农民画艺术节获得三等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