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传承人杨光成:枫香染的守护者

2016-02-15 13:22:48 作者:阳希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这位老人叫杨光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牛油枫香染》曾获贵州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
 \

杨光成在绘制枫香染图案。

\

  用清水漂洗印染品。

\

  对枫香染布艺进行浸染和晾晒。

\

  枫香染布艺。

  一位61岁的老人,48年来不离不弃,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枫香染。

  这位老人叫杨光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牛油枫香染》曾获贵州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

  去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专访了杨光成,并拍摄了枫香染的精美制品和制作流程。同年,凤凰卫视拍摄的专题片《布依族“天染”——枫香染》在凤凰卫视播出,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贵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认识杨光成,是在不久前一次“枫香印染技艺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现场还观赏了这位民间手艺人的枫香印染制作表演。

  杨光成的家坐落在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的大山深处。这里是一个布依族村寨,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年历史的布染“枫香染”,因其工艺独特,色泽与青花瓷极为相似,故被称之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杨光成的父亲曾是当地最有名在枫香染手艺人,其绘制的布依族传统的“大瓶花”、“反翅蝴蝶”有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柔和。杨光成自小就耳闻目睹父亲的画、染技艺。

  他说,父亲对枫香染极为崇敬,严格按照“染谱”上所述,何时作画,何时浸染,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更为苛刻的是,每次作画前,他谢绝一切访客,关门制作。尽管所有的印染过程,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但画工、备料、印染都是专人负责,分工严密。

  杨光成13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技艺,20岁出师,出师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在宽大的白布上,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考官和老师都是父亲,但非常严格,因为那次考试将决定杨光成是否独自在家庭内部操刀枫香染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决定他是否可以成为得到核心秘笈的真正传人。

  “枫香染在材料、工具、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工艺特征。记得年青的时候,每到赶集时,我就跟着父亲,用马驮着枫香染到集市上售卖,也有村民将织好的白布,请我们加工。那时,会枫香染的工匠很令人尊敬。”杨光成介绍说。父亲把毕生的所学和技艺全部传给了他和哥哥,兄弟俩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胆改进和探索。

  他告诉记者,做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近十天的时间,全手工制作,成本高,工艺繁琐,价格相对就会偏高。因此,当地人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制作方式,枫香染一度跌入低谷。加上父亲的去世,最后一代传人就是杨光成和哥哥了,而他的哥哥今年已78岁高龄,视力下降,已经不再制作枫香染了。哥哥有六个子女,但都不会制作枫香染,杨光成的儿子对枫香染也没有兴趣。按理,儿子才是他的嫡传,但这个传统在儿子这一代被打破。

  杨光成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把家传的这门手艺传给了外人。2009年3月,他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授小学员枫香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了后继传承人200余名。2010年开设了枫香染提高班,共培训学员60人。同年7月,杨光成又在本村每户人家各选取两名略有基础的年轻人,每周三个晚上对他们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他还成立了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给乡亲们指出一条致富路,使濒于绝境、传承困难的枫香染手工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他说,要用一生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枫香染不仅仅是我家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个原汁原味的技艺,国家给了我荣誉,我会尽最大努力使薪火代代相传。”在他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们传承下来。

  这几年,小岩脚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学者。在杨家的木楼上,他们听杨光成讲述枫香染的故事,欣赏他精巧细腻的点染笔法,品味一幅幅沉淀着时代记忆的染布,相信在老手艺人的呼吁和努力下,枫香染会走得更好、更远。

上一篇: “要让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世代相传”-民族文化传承人罗婷

下一篇: 刘英——记苗绣传承人 一位将苗族刺绣走向时尚的领路人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