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民族文化的艰辛承载

2016-05-07 00:46:38 作者:阳希编辑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10多年历程。如今,非遗不再是个陌生的词语,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10多年历程。如今,非遗不再是个陌生的词语,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州文广新局、州非遗中心,更是年复一年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遗余力,辛劳奔波。

在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多年来,盘旋在云端之上的悠长的羌笛、神秘的索桥与碉堡、浓重华美的羌绣、羌族多声部民歌以及雄劲豪壮的羊皮鼓舞……无不在以自己独特文化的形式向世界述说着羌山的历史和民族的辉煌。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不难知道,今天的羌族是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等地。但是,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结晶的话,那么对于这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来说,为什么仅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羌文化可以说是“保留在羌民舌尖上的文化遗迹”仅靠心口相传,一直是学界的一个谜。
 

传说中羌族的历史上也是有过文字的。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手拿羊皮鼓。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早先的羊皮鼓舞不是谁都可以跳的。羊皮鼓舞的重要道具之一“羊皮鼓”,也不是谁都可以敲的。从宗教信仰看,羊皮鼓是释比做法事专用的神圣物品,羊皮鼓意味着经文和文字,只有释比能够击鼓唱经也就是拾回羌人有关文字的记忆。也就是说,羊皮鼓舞从有历史记忆的诞生开始,就是与羌族的释比文化是一衣带水、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就是说,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形式,而释比文化,又是羊皮鼓赖以存在和发扬的文化灵魂。

羌族的羊皮鼓在制作上多有讲究。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经文分三坛,仪式分三级,鼓色分三种,相互对应。羌人这种祀神逐祟的三色观,亦见于释比经文,如:“解秽不离三条水,白水解秽山神坛,黑水解秽山和岩,黄水解秽邪无踪。”一般说来,三种色彩中,尤其以黑、白对立区分在羌民审美和宗教意识中最鲜明,如释比经《兑也》(所唱:“今天村寨还大愿,请求神灵分黑白。白牛白羊还愿用,黑牛黑羊送鬼用。上坛神愿须用白,下坛鬼愿才用黑。”)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1到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他们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值得注意的是,表演中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却技巧性很强,像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兹》,既要有粗犷、稳健的特点,又要像猴一样轻盈敏捷,如“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难度很高而且精彩,高潮时,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鼓色有区分,鼓材亦有讲究。作为释比手中的法器,从“圣”、“俗”分界的宗教信仰看,羊皮鼓制作在材料选择上不是随意的。先看鼓面,顾名思义,以羊皮绷制法鼓,这跟本是“西戎牧羊人”羌族群生活特征有关。“图腾”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图腾崇拜就是把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是把它当作本氏族的保护神,以及种族的标识。汉字“羌”,在甲骨文中是上为羊角而下为人的写照,故《说文》释曰“从羊从人,羊亦声”,反映出上古被称为“羌”的族群与羊的密切关系,似折射出某种羊图腾迹象。“大概有图腾制度的民族,凡遇到人生的重要关头,如婚冠丧祭之类,每每举行与图腾同体化的仪式,或摹拟图腾的仪式。再看鼓圈,释比经文所言的用来制作鼓圈的麦吊树,当指麦吊杉或麦吊云杉,又名垂枝云杉,属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乃我国特有树种,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及四川北部,据《四川植物志》介绍,“主产平武、南坪、松潘地区,向东可至城口、巫山,向南沿岷江流域可达宝兴、天全,西北达红原龙口坝,西南界康定东南面。生于海拔1500—3000米地带,最低下限达1300米,见于汶川,最高可达3000米,见于红原,常与青扦、粗枝云衫、铁杉混交或散生于针阔叶林中。”考察民间信仰可知,杉树是羌民心目中的圣树,释比经文有道:“杉木桦木树,还愿作旗杆。”“端公来安神,神位在树上。”在羌人所奉女祖木姐珠神话中,天王木比塔送给女儿作陪奁带往人间的即有杉、桦、柏等树种,并说:“给你青稞和麦子,带到人间去播种,子孙后代有食粮。给你荆棘有柴烧,种子撒在悬岩上。给你杉木桦木种,修房造屋少不了。”从森林资源看,在羌区用材林中,以冷杉、云杉、桦木为较多。居住民俗方面,羌人修建房屋,须请释比还愿,砍杉杆立于房顶,所谓“房顶边缘修水沟,房顶正中立石碉。石碉上面放白石,再插一根杉木杆。神灵就位人平安,牲畜发展庄稼好”。传说杉杆象征天神,天神就住在杉杆上。称鼓圈用材为麦吊树的开坛经《笛》流传于汶川,而在理县一带,人们又以柳条作羊皮鼓的鼓圈。《羌族释比经典》所收《羊皮鼓经》唱道:“阿巴木比传神鼓/释比现在来继承/神鼓架儿您做圈/要把鼓圈箍得圆/杨柳枝条做鼓圈/鼓圈中心要箍圆”。总而言之,无论有关杉树还是柳树乃至柏树的羌族民间叙事,都指证着“鼓圈不得任意取”的规忌中以“神圣性”为准尺的宗教文化心理。

羊皮鼓舞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其仪轨严格,过程繁杂,舞蹈的功能也十分讲究。据记录,羌族羊皮鼓舞光鼓点打法就有上百种之多,其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其实技巧性极强,既表现了原始狩猎文化,也记录了羌族人由游牧转向农耕文明历史进程的生动影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而言,羊皮鼓舞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就是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曾经,受多方面经济、社会、外来文化的影响,作为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的羊皮鼓舞,象其它羌民族的文化形式一样,面临着艰难的维系和弱势的传承的双重难题。再加上5.12汶川大地震几乎是彻底的损毁了羌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羌文化的挖掘和发扬更是受到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庆幸的是,也正是这样的灾难和考验更深的激发了羌族人民为了维系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空前觉醒。再加上各级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保护性的发掘和推进,包括羊皮鼓舞在内的多种羌文化符号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的热点。这不仅仅体现在早在2008年,羊皮鼓舞就成功的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不仅仅体现在2009年5月就已经出版了的收录了48位释比老人的362部口头经典的《羌族释比经典》,更应该是体现在部分地区还先后设立了释比文化传习所,打破释比家族内部传承的狭隘局限,逐步向羌族社会公开化,从而有效扩大传承面。

是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如果仅仅是被动的抵御和过度扼守应该算不上是最明智的举措。既然羊皮鼓舞是羌族语言文化的重要形式,那么一天更比一天老的释比们除了更大范围的在民族的内部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扬本民族的卓越文化外,至少我是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完成其本身就相对艰辛的历史承载。与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如果范围扩大,那么文化的分量和纯度都会受到影响不一样,我的观点是说羊皮鼓舞也好,说释比文化也罢,首先要有民族,才谈得上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释比文化给养着羌族文明,不如说是羌族人民创造了并创造着释比文化。

上一篇: 天台寺广玄艺术团

下一篇: 喜庆苗族四月八,民族团结大联欢 2016年北京四月八隆重召开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