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一带一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

2016-07-15 22:20:45 作者:吴正彪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我国境内,“一带”涉及的区域范围极其广泛,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9个省市自治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此后的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名称的源起。


在我国境内,“一带”涉及的区域范围极其广泛,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9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上,内蒙古自治区也纳入了“一带”的范围。由于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与俄东部地区有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再加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等因素,这些省区也成了“一带”的重要沿线区位。“一路” 主要涉及到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5 省,并在政策上将山东、河南纳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实施范围。由此观之,在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涉及的跨境民族有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傣族、独龙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景颇族、拉祜族、怒族、京族、哈尼族、傈僳族、门巴族等30多个民族。这些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大部分至今仍在保持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并同时在使用着跨境通用的民族文字。

在“一带一路”中要充分发挥各民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解决好国境线上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问题,把国家的“兴边富民”政策落到实处以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的效果,而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就应当在国家民族语文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将其纳入民族问题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解决,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开发战略,笔者就“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的使用与发展问题提出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立足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科研立项

  众所周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和多文种的国家,各个民族的语言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按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教授的界定:“语言资源主要由语言本体和语言社会应用两部分构成。语言本体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是语言资源的物质基础;语言应用包括语言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人类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各种使用及其效益,是语言资源价值和可利用性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立足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科研立项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一是结合各个民族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的语言本体,对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系统进行个案调查研究立项,有利于深化各个具体语言本体的保存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各个方言和次方言中尚未编写出版的,通过课题资助的形式积极资助编写相关词典,在现有已经编写的少数民族语与汉语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对照词典中,通常只是关注到各个民族“标准音点”的语音词典编写,而一些方言、次方言则无法得到记录和抢救。如苗语现有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湘西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内部由于语音差别较大,还另外分有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惠水次方言、贵阳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和平塘次方言等8个次方言,目前已经出版的仅有以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的“标准音点”为参照的苗语与汉语对照词典,其它次方言词典却因不是“标准音点”而无法得到立项开展相关语言词典的编写工作。三是民族语语料记录的立项,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各种古诗歌、祭祀辞、民族语口语故事等等,都是我们建立语料库的重要内容,按照各个民族语的土语情况细化立项,这对抢救少数民族民间口语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对各个民族语言使用的情况进行普查、归类,写出相应调研报告,为新的国家语言规划提供参考。

二、搭建各个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使用平台

  目前国家仅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设立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七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语种,这是难以满足当下更多在“一带一路”中跨境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字需求的。如苗族在中国境内有942万多人、境外有300余万人,有80%以上的人在使用自己的母语——苗语,还有部分人在使用境内外通用的苗文。但是,在这样一个有1300万人的民族中,中国既没有一所高等院校承办有像西南民族大学那样的“彝学院”和“藏学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没有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设立有苗文翻译室,让苗文的发展任其自然,难以实现国家在跨境苗文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三、 民族干部应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

  民族干部的使用只注重“身份”的形式、不注重是否会说本民族母语的本质。有些少数民族干部由于不能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到民族地区还要带“翻译”,不仅在一些自治州、自治县的主要领导中有此情况,很多民族工作事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如此,这对推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民族地区当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这要作为一个要求来提。不然,这个干部是当不好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做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各个民族自治地区对民族语文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希望这一现象能够作为一个问题予以立项调研,对自治地方实行自治民族的主要领导能否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统计,形成专题报告,提供给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在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时加以参考。

四、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每年的高考招录中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指标,专门招收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包括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学生也应当享有同等的待遇),对这些学生降分录取的同时,加大民族经费的帮扶力度,解决这些会说民族语言的学生在读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可以针对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推动民族语言使用在国内各个高校的地位“身份”;通过招录会说少数民族语言预科学生和提供对在校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学生的特殊帮扶政策,让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举措予以实施;通过建立对在校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大学生的帮助制度,预防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出现,把“一带一路”中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机构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示范基地。

上一篇: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效益

下一篇: 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