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林:永远的大北照相(图)

2013-07-16 21:04:13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许仲林:永远的大北照相(图)

 

老字号 新掌门
 
\
 

 

\

 

京 梅

 

 

大北照相馆,对“老北京”而言就如同“说书的”嘴里那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拿我为例,采访前翻出旧相册,竟发现人生重要定格——大学毕业照就是在那儿完成的。待与现今大北掌门人许仲林提起,许掌门当即笑呵呵:“那是咱们的缘分,也是大北的荣幸。”您听,人说进大北当摄影师不容易,不光人得机灵,形象得好,还要会说话、懂得和顾客沟通,如今这么一看,还真是名不虚传!

许掌门,高级摄影技师出身,2005年起担任北京大北照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人看上去既随和且精干,谈论起大北绝活儿——转机团体照,滔滔不绝:“瞧,这是2007年胡锦涛同志接见全军英雄模范大会时拍摄的,像这种团体横幅照,最长的可以达到13米,容纳4000人左右。”

大北照相馆之所以名气大,确与其“御用摄影”的特殊角色分不开。自1955年起,这家老字号照相馆开始承担在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历届人代会、党代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团体合影照相任务,为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留下了众多历史性定格。还有,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新中国60年大庆……

“50多年了,我们的团体照从没失过手!” 说起大北摄影师的手艺,许掌门由衷地自豪。 “过去拍千人大合影,如果其中一张底片里有个人在拍照时闭着眼睛,我们修版的师傅就能从另一张没有闭眼的胶片中把他眼部的药膜揭下来,贴到这张上面,洗出来的就是一张睁着眼睛的片子,天衣无缝!”

“好像肖像摄影也是大北的强项?尤其是黑白人物肖像。”

“大北拥有众多高级技师、名师,乃至国家级摄影大师。戏装照、全家福、儿童照和经典黑白艺术照一直是我们的特色项目,拥有一批忠实的老客户。传统大北人像的拍摄讲究‘细鼓润’,‘细’就是人像的皮肤质感细腻;‘鼓’指人像面部轮廓丰满、层次分明;‘润’就是要求照片上的人看起来滋润健康。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摄影师需要第一眼就看出顾客的五官特点,通过坐姿、神态和灯光帮助顾客扬长避短,然后再通过拍摄与修版技术进行调整和修饰。”

“说说您自己吧,听说您也是摄影大师。”

“我虽然是学摄影出身,但从1993年至今10多年一直在做管理工作。现在摄影已进入了数码时代,如何把传统艺术的精华通过数码手段表现出来,这个转型对大北很关键。墨守成规无法生存发展;转大发了就不再是老字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人才的新老结合,老技师技术好,年轻人则更富时尚意识。设备更新了,时代变换了,但大北照相的风格和精髓却应该永远保留!这也许就是我这代掌门人的使命。”

身为“50后”的许掌门承上启下,在他身上既有对传统的眷念,也有对时尚的憧憬。这不,他们从瑞士订购的每台45万元的大型环摄D3数码转机,已经试运行一年半了……“这也是大北的传统,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我们的设备一直都是处于国际顶尖级的地位。”

采访结束,许掌门告诉我,就在刚才他们接待了一对前来拍照的老夫妇,1960年他们就是在这里拍的结婚照,如今,50年过去,大北还在,他们的感情也还在……

大北小史

大北照相馆创立于1921年,创始人赵雁臣是当时北京隆福寺街鸿记照相馆的学徒。这鸿记照相馆的馆主杨远山,那在当时可是社交界的一大名人,清末《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杨远山者,鸿记照相馆主人也。人极倜傥,广交流,庚子以前,上至公卿,下至胥书,无人不识。文士亦与之善。”

赵雁臣是个有心人,等他在鸿记把手艺都学得差不多了,便与同乡崔、黄二人一起筹办照相馆。本想在王府井、前门大街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段找个门面,怎奈实力不足啊。后来他在观音寺西边的石头胡同找了处房,开业之初,只有一个一间门脸的二层小楼、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是一架老式镜箱。可由于赵雁臣善于经营,十几年工夫,大北的规模和名声已经在北京城数一数二了。据说后来有人不服气,在石头胡同的南口开了一家“振大”,结果却没能镇住大北。

1955年,国营大北照相馆成为国家各种大中型会议惟一指定拍摄机构、证件照指定拍摄机构。1957年,大北照相馆终于如赵雁臣希望的,从小胡同搬到了繁华的前门大街。

 

上一篇: 金炳昶:痴迷相声与师姐结缘

下一篇: 收藏家孙文雄:国际化的"老北京记忆"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