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宗教简介

2009-03-07 15:43:38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藏传佛教发展历史简介】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源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1世纪中叶以后,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迎、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在公元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支持,喇嘛教在西藏正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主政权,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在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大教派。

\

  一、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并认为自己弘扬的佛教,是公元8世纪吐蕃时代传下来的,因而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掸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今天,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不丹、尼泊尔、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也有其踪迹。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

  二、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1247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商洽西藏的归属。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萨迦派也由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明朝,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受封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

  三、噶举派(白教)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在14、15世纪衰落,现在谈到噶举派,一般就是塔布噶举。塔布噶举实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就是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一是玛尔巴译师。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

  四、噶当派(后改为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称“噶当派”。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到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噶当派也先后改宗格鲁派(创建于1409年)。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祖师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律,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

  由此可知,格鲁派并不是西藏的唯一宗派,早在忽必烈时代,萨迦派(俗称花教)就是藏地最有影响的宗派。这一宗派的班智达(梵文音译,学者的意思)不仅将自已的影响播及蒙古,而且它的代表人物八思巴还做到大元帝师,并且创了八思巴蒙文,以至于元代,喇嘛教成了国教。此外还有最早的宁玛派(俗称红教),以及众多以地命名或以修行方式命名的宗派(噶举派、息结派等等)。即使同一个宗派,也会因为所处地域不同而有差异。

\

  而在这里要重点说的是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在公元15世纪时才兴起。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

\

  格鲁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大师,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宗喀巴曾师从14世纪西藏各大教派如萨迦、噶举等,他针对藏传佛教中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不事农作 、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关于修持,他主张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强调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脱。其《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宗道次第广论》与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在旨趣上一脉相承。

  黄教确立了佛教寺院体制森严的等级制。一切权利集中于两个最高教主之手,即班禅波切和嘉错仁波切(后称达赖喇嘛),据说他们是宗喀巴的两全个大弟子。“班禅”意为大学者。“嘉错”藏语意为大海,蒙语“达赖”意为大海。“仁波切”意为珍宝。

\

  这些教派,最初并没有活佛转世制度。格鲁派(黄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始于16世纪中叶,公元1542年,格鲁派(黄教)追认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纪最小、创建并担任扎什伦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为一世达赖,追认曾任扎什伦布寺主、后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1546年,年仅4岁的索南嘉措便成为三世达赖,活佛转世制度在格鲁派中自此确立。相传至今的是十四世。在历世达赖喇嘛中,除四世达赖是蒙古族、六世达赖是门巴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至清代,该派的达赖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廷扶持确认。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自此进一步发展。格鲁派除藏区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额尔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该派奉龙树《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谓诸法待缘而起,毕竟空无自性。修持主教行并重,不废戒律,兼重止观。教法包容显密二宗,强调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其学经制度严密系统,考核升迁章法严密。显宗学僧先通五大部(《 量释论 》、《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在三大寺获格西学位后方可进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该派亦有严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职人员各司其职,母子寺院从属关系严格。历史上该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区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

  康熙五十二年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班禅和达赖都被奉为最受尊奉之伄的化身。班禅是阿弥驼佛(无量光佛)的化身,达赖是观世音的化身,就教阶而论,班禅高于达赖,但从明清以来,世欲政权尽赋于达赖,而班禅则远离世俗事物,所以达赖在佛教界的实际声望较高。达赖住在布达拉宫,而班禅住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清初达赖五世受顺治册封,成为藏家喇嘛教各派总头领。格鲁派从此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得到广泛的流传。

  由于达赖和班禅世系均出自于宗喀巴所创立的格鲁教派,转世系统虽然不同,但达赖和班禅的宗教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后世的传承中,两系领袖又互为师徒,因此,他们既有同门师兄弟又有同门师徒的关系。简单说,大家都知道班禅达赖都是转世灵童担任,现任去世,有下一任,哪一位转世早,哪位就是师傅,另一位就是徒弟。班禅方面:一世班禅为一世达赖之师;四世班禅为四世、五世达赖之师;五世班禅为六世、七世达赖之师;六世班禅为八世达赖之师;七世班禅为九世、十世、十一世达赖之师;八世班禅为十三世达赖之师。达赖方面:五世达赖为五世班禅之师;七世达赖为六世班禅之师;八世达赖为七世班禅之师;十三世达赖为九世班禅之师。

\

  在最初的宗派传承过程中,由于两系所处的地理位置,造成了达赖的影响主要在以拉萨为中心的大部分藏区,而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的大部分区域。在早期,两系虽然同出一门,但因地域、各自依赖的地方势力、家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整个西藏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局面的根本转变,则因为五世达赖真正让格鲁派走上政教合一的历史舞台。
  
  到上世纪初,达赖所辖寺庙凡3550所,喇嘛302,500;黑头藏民(俗民、农奴)121,438户。班禅所辖则327庙,喇嘛13,700。达赖和班禅相比,前者不仅是宗喀巴传承的宗教支系,更表现为西藏政治的主要力量,而班禅世系相比之下更远离政治。这种情形,直到1959年之后,随着班禅世系更贴近中央政府权力中心,其在西藏的影响虽然有些变化,但对于一个在某种程度并不刻意区分政教的民族而言,达赖世系的影响根深蒂固也更为有力。

  达赖和班禅本来是一直互为师徒,世代交好的,但这种关系直到班禅9世和达赖13世因西藏权力的划分而反目破裂,此后的达赖班禅再也未能互为师徒,参加对方的灌顶礼。

\

  那么现在到底是信仰达赖的人多呢还是班禅的人多呢,从地域上看,班禅的信徒大多集中在青海和后藏,八十年代十世班禅去青海传法,信徒跟在车后把宝石钻戒哈达竟相往车上扔,一时车上象下了雨。又有牧民赶来数万的牛羊贡献,法会算的上是盛况空前。班禅在拉萨的势力远不如在青海来的大,这大约和达赖的抵制,以及他后来结婚而威望降低有关。达赖到现在共传了十四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风流的达赖六世仓央嘉措,他虽然后来被清朝所废然而他所写的情歌被藏人传唱至今。从达赖9-12世,都赶上了前藏政权的内斗,基本没有活过二十岁的,最短的只活了11岁。

【达赖喇嘛世系表】

达赖喇嘛世系 年 代 原 名 重 要 事 件
达赖一世(追认) 1391-1474 根敦主 扎什伦布寺创建人,自任座27年。
达赖二世(追认) 1475-1542 根敦嘉措 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堪布
达赖三世 1543-1588 索南嘉措 任哲蚌寺做主,塔尔寺创建人,为达赖喇嘛称号之始。
达赖四世 1589-1616 云丹嘉措 蒙古族,任哲蚌寺和色拉寺堪布
达赖五世 1617-1682 阿旺罗桑嘉措 清政府赐金册金印,尊为喇嘛教最高领袖。
达赖六世 1683-1706 仓央嘉措 1697年入布达拉宫座床,1705年被清政府废黜。
达赖七世 1708-1757 格桑嘉措 1751年受清政府命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是政教合一制度的开端。
达赖八世 1758-1804 绛贝嘉措 1781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权。
达赖九世 1805-1815 隆朵嘉措 暴卒,年仅11岁
达赖十世 1816-1837 楚臣嘉措 暴卒,年仅22岁
达赖十一世 1838-1855 克主嘉措 1855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暴卒,年仅18岁
达赖十二世 1856-1875 成烈嘉措 1873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暴卒,年仅19岁
达赖十三世 1876-1933 土丹嘉措 1894年开始亲政,政治态度一直在清政府和英政府之间摇摆不定。
达赖十四世 1935- 丹增嘉措 1959年达赖喇嘛逃离西藏,在西藏设立的政府要员也流亡印度达兰萨拉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这些被称为“小拉萨”。

上一篇: 藏传佛教主要护法神-玛哈嘎拉

下一篇: 苗族宗教信仰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
  • 游客

    头绪有点乱,看不进去,好象不想了解,又好象与自已无缘

    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