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藏传佛教僧人主要的学经方式

2012-11-25 19:22:1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西藏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喝倒彩,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有时在世俗辩论中,辩者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


  每年的藏历新年正月初八,西藏拉萨都会举行传昭大法会,僧人通过激烈的辩经来考取格西巴学位。辩经是藏传佛教教学方法中相当独特的一环,在藏传佛教中若想成为佛学家,必须具备善讲、雄辩、著书三个条件,所以在寺院修习的过程中,辩论是必修之课。

  \
辩经  图片来源:百度

  辩经有一定的原则和逻辑,而不是愤怒之下的争执。它要求辩论双方语言流畅,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符合逻辑,从而通过反复辩论,达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义理的目的,增进思辩,精进学修,通达显乘,融会贯通等意义。辩经的目的也不是要争出个你输我赢,而是经由辩论过程,厘清义理上的犹疑,以佛法的正见,破除邪见。对于学僧而言,辩经一可训练其辩才,二来能通过辩经的形式,提高个人对于佛法的领悟程度。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又译格律派、甘丹派或黄派),辩论佛法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的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远赴印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得到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佛陀亦亲口开示,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试金一样,在知道其为正确后方接纳奉行。

  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幼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辩论在规模上,既有全扎仓学僧参加的,又有全寺学僧参加的,投考拉然巴格西时更是三大寺学僧齐聚问难。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身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分为一对一、一对数位、数位对一位,以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关于佛法的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辩者必须不加思索地马上回答。在辩经比较深入的时候,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的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

\
辩经  图片来源:百度

  辩论有声有色,围绕着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提问的僧人站着做出抬腿、击掌等动作,事实上,这些动作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每一个提问者都要先说一个“底”,随之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再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拿底”,“底”音象征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象征文殊的智慧就在身后。两手相击,有三层意义: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中的众生挽救出来。

\
辩经  图片来源:百度

  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喝倒彩,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有时在世俗辩论中,辩者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以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传昭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上师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

 

(编辑:阳希)



.

上一篇: 紫禁城里的宗教:喇嘛教佛堂

下一篇: 佛教寺院内燃香有哪些讲究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