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蒙古族工艺

蒙古包 蒙古族人的家(组图)_中国网

2013-01-28 23:14:13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蒙古包 蒙古族人的家(组图)_中国网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田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见牛羊

这首自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被后人誉为“汉人遗响"的古代歌谣《敕勒川》,把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人们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草原的无限向往。

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哈纳”“乌尼”作栋梁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构思精巧 实用美观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包内划分为九个方位

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 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量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 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 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着厚厚的毡毯,这是家庭成员室内活动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寝的地方。 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家设“圣坛”虔城供佛

公元13世纪中叶以后,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蒙古包内大多设有供家庭成员膜拜的佛龛,供有佛像,佛像前面,摆放供具供品以及黄油铜灯等,称作“圣坛”,其附近绝对不能悬挂 摆放被认为浊的东西,而祗能悬持男人们使用的像征勇武的弓箭一类物品。 蒙族牧民心胸坦荡 蒙古族牧民在蒙古包内的这些居住习俗,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到蒙古包内作客,如果了解这些习俗,尊重这些习俗,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当然,他们不会因为朋友们不了解这些习俗而不高兴,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样坦荡,宽广。

关键词:组图蒙古包内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