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辛酸无奈 山间的充实感动
2013-07-22 10:17:06 作者:四川农业大学大学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连续三天的暴雨让山间的河水迅速上涨,水龙头里流出的水也变得浑浊。队员们刚开始的不适应慢慢变得习惯。习惯了一天停很多次水停很多次电,习惯了用脏水刷牙煮饭。</span>
一大早木木就穿着我们给她送去的衣服来学校,带给了我们一袋新鲜的四季豆。在河边取水时,看到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的在河上的石头上,暴雨使水流湍急,水势汹涌,看着她在石头上我们都心惊胆战,几个队员就跑过去扶着她慢慢地过河。</span>
让每位队员都欣慰的是,每一天过来上课的孩子都在增加。今天一个班由二十几个增加到将近四十个,桌子也加了三四张。前来上课的孩子里不乏一些早已辍学在家的。</span>
早上8点</span>30开始授课,我们针对支教的不同年级做出了不同的教学安排。</span>
在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将批改后的作业发到每个人手中并讲解,老师也教孩子们每个英文字母的正确读音,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孩子基础很差,接受能力不强。经过我们在课后的讨论决定,只教给一年级的孩子常用的英语句子,不特别纠正读音,以防孩子们将英语与声母韵母搞混。</span>
在二年级讲课时,我们将前一天的家庭作业收齐,并复习了昨天讲的内容。之后一部分队员批改并讲解了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考察了二年级的复杂的乘法运算,默写了乘法口诀表,纠正了笔画读音和书写,汉字的笔画结构。最后一节课是对孩子们想象力的开发,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动物,要求他们发挥充足的想象力画出不同的图案。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span>
我们今天上午对三年级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总结测验,主要考察这些天他们的学习情况。队员们将学校老师亲手抄写的试卷分发到四十多个孩子的手中,批改后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很大。我们也每个孩子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最后的效果很好,孩子们能基本掌握几天来的授课内容。</span>
我们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孩子都登记下来,通过奖励学习用具的方法来鼓励他们。</span>
上午的授课结束后,下午我们开始例行的家访活动。到伍加木家送文具时,伍加木的奶奶早已在家给我们准备好了一大锅的腊肉。这是他们平常过年过节才会吃到的,奶奶坚持让我们先吃,说这是彝族的风俗。要走的时候,看着五六个孩子争抢着我们"吃后的</span>"食物,看着破旧不堪,脏乱无比的房子。感动之余更多对他们艰难生活的心酸。</span>
这个山村没有外面世界发达的科技,没有便捷的用水用电,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没有稳定和高质量的教育,一座座低矮潮湿晦暗的土屋子就是他们的家。这里缺水缺电缺乏物资,但是从来不缺乏朴素的热情和真实的感动。</span>
才过去了短短的几天,我们就爱上了这里的人们,这里朴素的山间风俗,还有这里可爱的孩子们。支教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必定会全力以赴。<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