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蒙古族人物

朝格巴特尔 一位蒙古族牧民的新生活

2013-09-29 20:24:06 作者:阳化杰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朝格巴特尔 一位蒙古族牧民的新生活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是不喜欢经商做买卖的,而现在在草原上像我一样开办旅游点赚钱的蒙古族牧民非常多。”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37岁的牧民朝格·巴特尔坐在自家水电暖齐备的砖瓦房内,开始向记者讲述他家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靠天养畜、追求牲畜头数是我们蒙古族传统的养畜方式,但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草场过度放牧,从十几年前开始草原上的草越来越少,春季40多天几乎天天刮沙尘,放牧一天,走几十里路牛羊也吃不饱。”朝格·巴特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段艰苦的日子仍记忆犹新。

  朝格·巴特尔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温带草原,这里的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财产的多少取决于牧群的大小。在这种“财富论”的影响下,到1999年的时候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口比1949年增长3倍,牲畜头数增长10倍,畜均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5亩,超载过牧给草原造成致命伤害。

  “自从2001年起,锡林郭勒盟实施休牧、禁牧、轮牧和保持草畜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以来,我们这里的沙尘暴天数少了,草长得好了,牲畜增膘也快了。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如今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围着保护草原转了。”

  朝格·巴特尔说,现在我在自家1.5万亩的草场上只放养500多头(只)牛羊,数量不及以前一半,但由于改变了散养的放牧方式,修建牲畜暖棚,提高畜群的抗灾能力,同时还改变原来的接羔方式,接冬羔和早春羔,这两年每年的牧业纯收入都达到了11万元。

  在今天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原本清明节开始的接羔工作已提前至冬季,接冬羔和早春羔成为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了解,冬羔和早春羔经过短期育肥后,一般都在当年8月份出栏,不用过冬,这不仅降低了牧民的饲养成本,而且减少牲畜头数,有利于草原植被恢复。

  如今在锡林郭勒盟,那些留在牧区却因牲畜减少而闲置的劳动力开始向旅游业转移。在朝格·巴特尔家,这位憨厚的蒙古族汉子喝着奶茶向记者侃侃谈起他的生意经。

  他说,我的祖辈们一直认为做生意赚别人的钱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我们这代人早就没有了这种想法。去年我投资20万元开办“牧人之家”家庭旅游点,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多人次,年纯收入二三万元。在旅游点上,我将活羊加工好卖给游客,每只羊能挣1000元,而以前我们总是在家里坐等商贩过来收购,平均每只活羊只卖500元。

  “以前我们牧民有钱就压箱子底,要不就买更多的牲畜,但现在也知道啥叫投资理财了。我去年花20万元在锡林浩特市区购置一套住宅楼,计划以后还买一套店面,让闲置的钱运转起来。”

  虽然朝格·巴特尔家宽敞的房子里电视、电脑、冰箱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但墙上的成吉思汗像、茶几上的奶食品、蒙古族特色的室内装饰仍旧散发出浓浓的草原气息。

  “无论蒙古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怎样改变,我们的传统习俗、文化一定不能丢。我把儿子送到市里的蒙古族小学读书,每天阅读蒙古文报纸、杂志,还向前来旅游的客人介绍搭建蒙古包、摔跤、射箭、骑马等蒙古族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牧民党员,朝格·巴特尔对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特别关注。“我从电视、报纸上看到,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问题,今后我会利用开办旅游点的有利条件,让更多的人在认识草原的过程中保护草原,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