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蒙古族文艺

口传心授的蒙古族文艺

2013-09-29 20:31:31 作者:阳化杰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口传心授的蒙古族文艺

史诗在蒙古口承文艺中史诗具有典型意义。蒙古族是世界上史诗作品最多的民族之一。据统计,现已搜集到的史诗就有300余篇。其中最长的和最著名的是各有几万诗行的《江格尔》和《格斯尔》。古时候有一些专门的史诗演唱艺人,他们是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会的史诗演唱艺术,往往是具有超群记忆力和创作才能的人,他们年少时就接触一些名艺人,并能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演唱内容、提高演唱技艺。他们在重要节日、庆典、祭祀及大战前在朝尔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史诗。演唱史诗具有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打仗或打猎前演唱史诗是为了取悦于神灵、鼓舞士气。直到20世纪中叶,演唱《格斯尔》往往是为了消除牲畜病灾。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W·海施西在内蒙古库伦旗实地考察时,借阅当地某先生的《格斯尔》,而他还没有读完,书的主人就把书要回去了,原因是牛群遭病害了。后来W·海施西教授不无幽默地写道:“他们拿走了《格斯尔》,库伦旗的牛病大概都治好了吧”。

蒙古人从明末清初开始大量编译汉文小说如《隋唐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出现了许多“本子故事”。蒙古史诗演唱艺人用那些“本子故事”内容,按照史诗演唱传统进行演唱叫做“胡日因乌力格尔”即蒙古说书。这个时候,伴奏的乐器由朝尔演变成四弦琴,由于演唱内容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深受蒙古人的欢迎,尤其是在东蒙地区出现了许多“胡尔奇”即说书艺人。却旺(1856--1928)、琶杰(1902--1962)、毛依罕( 1906--1979)就是现代杰出的说书艺人。今天草原人不用把艺人请到蒙古包里说书,因为电视和广播就有蒙语说书节目。而且现在的说书内容不限于“本子故事”,涉及到蒙古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内容也不少。

“好来宝”是草原上盛行的又一种艺术形式。用伴有四胡音乐的押韵诗句来赞美、祝福或批评某人某事,也许带有一些情节描述,这种文艺形式是由过去的祝词、赞词或祭文演变而来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有一座蒙古包形状的建筑,为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那里经常有蒙古语说书、好来宝和相声等传统文艺演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