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文化】</font>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小孤山上,地处开阔的峰林谷地之中。据测定距今约16000年左右。自1978年发现,前后经1979年试掘,1981年、1983年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材料一万余件,骨角器一千余件,人类化石头盖骨两个和部分头盖骨残片以及完整的下颌骨一个,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龄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同时获得的动物化石有13个属种。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集考古、科研、教育、旅游等诸多价值为一体,具有极富标识性的人文蕴涵,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普定县正着力打造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集遗址景观、人文景观、文化科普、会展接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穿洞文化园区。</p>
(图片源于网络)
【夜郎文化】</font>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都非常独特的苗族同胞,自称为“蒙正苗族”,是全国苗族130多个支系中唯一一支以“竹王”为图腾的苗族。千百年来,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请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是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妇女则用两块竹片髻在头顶上,以示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之意。男人成年仪式主要有三道程序,一是在二三月间花开时节杀母猪祭拜竹王;二是在次年冬、腊月才供竹王;三是人死后取下生前供奉的竹王竹片陪葬,意寓“亡人揣好竹片,到阴间与祖宗相认”。此仪式已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这支苗族中有位老人,自称是夜郎王“多德”的第75代孙,并持有一枚青铜“夜郎王”印以佐证(该印经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为汉代文物)。据有关学者解读:印下方左右两个文字为“多德”,上面一个“王”字代表夜郎国创始人“夜郎王”,下面一个“王”字为后代世袭之王,中间似人非人的图案为远古蒙正苗族图腾“蝴蝶”图像。此印为夜郎王自制,把蝴蝶图腾放置中央,以作民族标志。之后,夜郎后裔为纪念夜郎王才由“蝴蝶”崇拜转为“竹王”崇拜。</p>
众所周知,有关夜郎的记载,首见于《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有关夜郎王与竹的传说,则见之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记载如下:
“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滨水,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p>
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或正源之于此。</p>
另据《后汉书》载:</p>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重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p>
据此,蒙正苗族或为竹王三郎神之后裔。在其现居镇宁革利乡猛正村尚存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城堡,位于一个名叫“大干丈”的自然村里,修建在一座高山峻岭之上,西面绝壁万丈,东、南、北则以三道石墙 作为屏障。第一道围山而建,呈椭圆形;第二道较第一道稍长,连接第一道石墙两边终端,又两边终端与山西面绝壁相接;第三道于山的最高点,同样两边终端与绝壁相接。第三道石墙中间可修建数十栋房屋,应是该城堡的中心。城堡面积约10平方公里(相当于明代安顺城的面积),残存的墙身高约3米,其中不乏1000余公斤的巨石,气势恢宏雄伟,据专家推断为夜郎王室后裔所修建的古城,是贵州目前所发现的最大古城遗址。</p>
在镇宁江龙镇崇宇山村有夜郎竹王祠遗址和“尤最郎”(汉语“竹王城”)石砌的城墙等建筑遗址保持完好。</p>
所有这些,都将为揭开古夜郎兴起、兴盛、衰落的历史研究,提供存在的实物依据。</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