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旅游动态

守候人类象形文字最后的家园

2013-10-02 13:28:10 作者:admin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守候人类象形文字最后的家园

    水族文化研究者、水书先生杨秀龙在家中整理收藏的水书孤本(12月13日摄)。<font style="FONT-SIZE: 12pt" size="1">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font>

    “水书”是水族自己的传统文字,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水书”中包含丧葬、婚嫁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水族的“百科全书”。由于“水书”文字与夏陶符号、甲骨文、金文有内在联系,“水书”还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世人瞩目的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font>

    1980年,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书的重要栖息地贵州省三都县就逐步开展水书的抢救和研究工作,成立水族研究所,把水书破译工作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先后出版整理了20余卷“水书”译稿,有力地推进了水书抢救工作进程,提高水族文化在全社会的知名度。截至目前,三都共征集到水书12680册,对已经征集到的水书进行整理、编目,并请来水书先生来对这些水书进行归档、分类、编纂及收藏。</font>

    尽管如此,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仍面临着对水书传承保护的诸多困境。</font>

    水族文化研究者、水书先生杨秀龙介绍,尽管这几年政府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至少3.5万册水书“孤本”散落民间,得不到交流和妥善保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这些散落民间的水书孤本将逐渐消失,这无疑是水书文化的巨大损失。</font>

    不仅是文本正在“消失”,三都的“水书先生”也正在陆续“消失”。</font>

    水书的传承主要靠水书先生的传承。据普查,三都县有586位水书先生,经登记的有170多名,其中70%的水书先生年龄都超过60岁。</font>

    旧的传承人不断离开,而新的传承人却很难补充进来。由于学习“水书”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三都县的年轻人在面临进城打工和水书传承的选择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如果这样的趋势得不到改观,水书将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出现“断代”。</font>

    三都水族研究所副所长潘兴文也对此表示同样的忧虑,近年来他们从几个方面着手,准备挽回水书断代失传的命运:一是加大对水书的征集工作,二是做好对水书先生的归档、建档工作,三是编写读本让“水书”进入校园,使这一古老的文字得以传承下去,为水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font>

    让水书文化顺利地传承,对三都的水书传承人们来说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font>

关键词:家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