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为穆斯林群众服务,再苦再累心里高兴”

2013-10-16 13:48:3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为穆斯林群众服务,再苦再累心里高兴”

\

民族志愿服务队是一个团结、和睦、快乐的集体,真心为穆斯林群众服务是每个人的心愿。 

\

为穆斯林群众服务,志愿者们感到开心。 

  在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三丰里社区,有这样一支民族志愿服务队:无论哪个民族的居民,只要有困难找到他们,他们会二话不说,立刻赶到居民家里帮忙。这支服务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回族,最多时30多人,最少时也有10多人。</p>

  这群志愿者,许多人曾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他们曾被称为“四零”、“五零”人员。没想到,他们的爱心和善举,不仅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就业之门,还帮他们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他们的好名声与威望,不仅在朝阳区家喻户晓,而且传扬到北京各区县回族居民聚居的地方。</p>

“有事打电话或言语一声,我都会去帮忙”</strong>

  “喂?我是铁老四,您是?”61岁的铁老四是回族人,大名叫铁志华,人称“铁四哥”。每当接到事主的电话,铁志华都会递上让他们心安的话:“好嘞,您放心,这事儿就包给我们了。”</p>

  铁志华是民族志愿服务队的“头儿”。当初,厨师出身的他一直热心帮着社区居民料理红白喜事,谁家有事都喜欢请他帮厨。1996年,铁志华下岗后,更加热心为街坊邻居帮忙。</p>

  “我们铁家在三丰里住了100多年,先后经历了五代人。这里是北京回族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家父一辈、子一辈地相处,街坊邻居都认识。谁家有事打电话或言语一声,我都会去帮忙。”憨厚、朴实的铁志华从来没想过,他们的义务帮忙,竟然会发展成为志愿服务事业。</p>

  下岗后在家闲着没事,看到谁家有事,铁志华就主动去帮忙。在不同的红白喜事现场,铁志华经常会遇到其他来帮忙的街坊邻居,有的竟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当时,他们都是义务帮忙,从来没想过收费什么的。可是,主家往往心里不落忍,有时就主动给大家封个红包。好些人都劝他们:“哪怕象征性地收一些费用也好。”就这样,先期的义务帮忙,成就了铁志华他们这些下岗职工的创业梦。</p>

  “1997年,我和金贵元、傅德军等人商量,决定成立一个帮厨队,帮社区各族群众办理红白事宴席,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因为大家都下岗了,要养家糊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家的生活问题,还可以帮助社区居民,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铁志华告诉记者,现在许多人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回族年轻人根本不懂得红白事的民族风俗。尤其在遇到意外事故时,一些人更是手足无措。</p>

  回族穆斯林有一个习俗,家中有人去世,主家会请阿訇为亡者念经祈祷,还要宴请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吃完饭再走。这时,帮厨队就会前去帮忙主家料理后事,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p>

  “因为口碑好,活儿特别多。最忙的一天,我们先后摆了4摊,忙得‘连轴转&rsquo;。”铁志华说,因为服务周到、收费合理,志愿服务队很快就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大家常说:“有事儿,就找铁老四。”</p>

  今年3月,三丰里社区汉族居民刘某突发心梗,妻子一下慌了神,急忙给志愿服务队打电话。“当晚,我正在清真寺值班。一听刘某发生急症,我就愣了。昨天我还见过刘某,今天怎么就&hellip;…我急忙通知其他哥儿们,大家立即赶到刘家。”志愿者樊文升介绍说,到刘家时,刘某已经快不行了。刘某的妻子和女儿遇到突发事故,除了哭不知究竟该做什么。</p>

  “我们急忙给病人做人工呼吸。10分钟后,救户车来了。我们帮忙把刘某送到医院时,刘某已停止呼吸。随后,我们便开始帮助刘家料理后事。”樊文升说。老刘的葬礼,仅社区居民就来了100多位,大家自发前来为老刘送行。</p>

  今年5月,朝外街道的退休干部张某去世。“主家打来电话,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我对主家说,&lsquo;别着急,我们马上就到!&rsquo;”放下电话,铁志华立即招呼哥几个赶来到主家,帮忙把亡人停放好。随后,他们帮着主家选位置、挂帐篷。一切安顿好后,他们又帮忙将老人的遗体送到清真寺。</p>

  老人去世时94岁,是喜丧,主家决定大办宴席,宴请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于是,服务队几位哥们儿分工,有人帮忙联系墓地,有人帮忙联系运送车辆,有人去采购办宴席的物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hellip;…

  社区回族居民傅某的母亲去世时,傅某远在日本,难以赶回为母亲办理丧事。情急之下,傅某打电话给志愿服务队,请大家全程帮忙料理母亲的丧事。大家尽心尽力,为傅某尽到了作儿女的孝心和责任。事后,回国的傅某非常感动,他特意送来一个大红包答谢大家,但大家却把红包退给了他。</p>

“大家的行动,让逝者家人感到温暖、有依靠”</strong>

  今年9月,一主事人家为母亲办理周年祭宴席。早上6点多钟,铁四哥就带着队员们赶到了主事家里。</p>

  “主家一共办了15桌,每桌上18道菜,仅油香就用了400个。从上午7点,我们一直忙到下午2点。虽然很累,但看到主家事情办得圆满,我们也打心眼里高兴。”铁志华告诉记者,如此丰盛的宴席,每桌费用才350元。这种标准的宴席,如果在大饭店里办,每桌费用至少要千元以上。</p>

  席面如此丰富,味道又好,主家感觉非常有面子。每桌350元的宴席,除去各种成本和费用,剩下的钱,才是大伙付出辛苦后的工钱。为感谢大伙儿,主家特意为每人送了一包上好的茶叶。</p>

  60岁的洪巨和今年刚退休,志愿服务百姓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十七八年。“我的条件同大伙儿相比,算是好一些的,因为我一直在工作。上班是干一天一宿轮休3天。所以,有时间就在服务队帮忙。我当时就表态,哥儿几个都不容易,我有工资,分钱时不用考虑我!”洪巨和说。</p>

  73岁的张桂清大妈,也为百姓志愿服务了10多年。“我有退休工资,每月2000多元。参加服务队,就是图个乐,找个事儿干,挣不挣钱不要紧。只要让大家吃好喝好,我就高兴!”张桂清说。</p>

  虽然每次干活都很辛苦,但大家觉得,能够帮助别人,心里特别高兴。其实,许多队员家的日子并不富裕。以前,大家都经历了下岗或企业买断,近些年才陆续有了退休工资。每次忙碌后,大家到底能有多少收入呢?铁志华告诉记者,最初时,大家忙个两三天,每人只能分个三五十元。即使现在,忙个两三天,每人也只能分个两三百元,挣的都是辛苦钱。</p>

  “大家都不把钱看得那么重,为穆斯林服好务,是大家应该做的。”铁志华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志愿团队承诺:义务为穆斯林亡人送葬,义务为低保家庭、困难户料理后事,义务帮主事人家联系办事用的牛羊,义务为结婚新人联系饭店。</p>

  “这些事情,体现了民族团结。我们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搞得特别好,一家有事儿,大家都来帮忙,真的不愧为民族社区!”三丰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国荣告诉记者,社区居民谁家有事,只要给志愿队任何一人打电话,立即就会有人赶到事主家里。无论时间早晚,无论严冬酷暑,都会随叫随到。</p>

  杨国荣的家也在三丰里。作为一名回族社区干部,她感到有了志愿服务队的帮助,社区工作干起来顺畅多了。“我们社区全力支持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志愿服务队也特别支持我们工作。”杨国荣说,得知服务队的炉具、灶具没有地方存放,社区就腾出了专门的场所,方便服务队为百姓服务。有时,谁家出现意外,社区干部也会第一时间到事主家里慰问。</p>

  给大家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的师傅赵振铎,也是回族人。老人去世时,也是志愿服务队帮忙料理的后事,这让李金斗及赵家人都非常感激。回族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马泰去世时,也是社区干部和志愿服务队送老人走了最后一程。</p>

  “这样的事儿,我们经历得太多了。对回族亡人来说,按照穆斯林仪式办好葬礼,是一生中的大事。所以,我们希望帮助主家能够顺顺利利地办理好后事。”铁志华说。</p>

  2007年底,朝外街道以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为契机,推出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借助于这个“便民服务圈”,三丰里社区居委会为志愿服务队搭建了更大、更好的平台。服务队从那时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民族志愿服务队,服务工作真正走上“正轨”,志愿服务真正“火”起来。</p>

  三丰里社区属于朝外街道的老民族社区,居住着回、满、蒙古、壮、土家、朝鲜、锡伯、彝等多个少数民族,辖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常住人口9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就达885户、2080人,占地区总人口的23%,是北京市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之一。</p>

  “我们辖区少数民族成分较多,少数民族人口也较多,但社区居民心地善良、热情好客。无论回族、汉族,或是哪个民族,大家都非常团结、和睦。谁家有了难事儿,志愿队员们总是不计报酬、义不容辞地前去帮助。大家的行动,让逝者家人感到温暖,感到有了依靠。”杨国荣说。</p>

“让每个穆斯林亡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好最后一程”</strong>

  从1997年的义务帮厨队到志愿服务队,发展为如今的民族志愿服务队,他们的服务领域也随着他们的好口碑,延伸到了北京各城区和郊区县,甚至涵盖了京城所有回族聚居的地方。京城一些较有名气的清真寺,也会主动请民族志愿服务队前去帮忙。</p>

  今年8月,志愿队张广月接到德外法源清真寺打来的电话,称回龙观社区一位回族残疾男子求助。原来,这位中年男子患有肌无力症,老母亲突然去世,自己没有能力料理后事。张师傅二话没说,开着自家的面包车,将老人的遗体免费拉到清真寺。</p>

  “亡人咽气时,一般人都不愿意靠近。可这时,正是主家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因为经常办理穆斯林后事,认识一些熟人,也懂得各种程序如何办理,所以会尽全力帮忙。”张广月告诉记者,回族穆斯林信奉“尊重老人,帮助穷人”,信奉“一半得回赐,一半得恩典”,遇到有困难的家庭,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要尽力帮助主家办好后事。</p>

  随后,张广月和队员们又帮助残疾男子联系好给老母亲安葬的墓地,大家还为老人丧事募捐,最终又开车义务将老人遗体送到回民公墓,让老人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了最后一程。为这位老人义务服务的这几天,张广月少收入上千元钱。</p>

  “我们的宗旨,就是为穆斯林服务。一半挣钱,一半服务,遇到有困难的,哪怕不收钱也要服务好。这是积德的善事,也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张广月坦诚地说。</p>

  2007年的一天夜里,有位女士从北京友谊医院打来电话,称家人病逝,请求志愿服务队帮忙把逝者运送到清真寺。铁志华立即带领四五个人前去帮忙,等把逝者送到清真寺,已是凌晨三四点。为了表示感谢,女士送给钱志华一个厚厚的信封。铁志华和哥儿几个一商量,大伙儿都同意把信封退还给女士,只让她给清真寺看门人20元钱。拿着退回的红包,那位女士非常感动&hellip;…

  年过六旬的回族低保户刘某,一家3口人吃低保。刘某和女儿身有残疾,妻子罗某也有严重的糖尿病。2012年,罗某突然去世。这让刘某犯了愁:“拿什么为老伴办丧事?到哪里去筹买墓地的钱?”得知刘家这一情况后,志愿服务队员们自发组织社区居民,共为刘家捐款6700多元,帮着刘家圆满办理了后事。</p>

  类似的事情,大家都已记不清到底发生过多少起。对一些低保户,或是没有能力的困难户,大家不仅义务帮忙,有时还要志愿募捐或组织募捐,按穆斯林的仪式送亡人走好最后一程。粗略计算,志愿服务队至少已帮助七八个低保户老人解决了“身后之事”。</p>

  “回族朋友有事了,咱不帮忙,谁帮忙?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志愿队员沙忠奎说。沙忠奎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阿訇,一家几代人在三丰里住了百余年。59岁的沙忠奎兄弟姊妹8人,过去一家人吃过许多苦。2000年,沙忠奎下岗后,干过几年水暖临时工,一个月收入400多元。沙忠奎有糖尿病,家里日子至今也不富裕。自从进到志愿服务队,他这一干就是10多年。</p>

  沙忠奎一直非常乐观:“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每月就会有2000多元退休金。那时,咱就能更安心帮有困难的人了。”沙忠奎常说:“你帮助别人,有困难时人家也会帮助你。大家互相帮助,何乐而不为?”</p>

  樊文升、穆瑞泉、王连玉、王玉宽、蒋振明……这些志愿人员都已年过六旬,有的甚至年已七旬,他们的热情、爱心一直感染着社区居民,他们朴实的言语带给人们更多感动:“和谐社区,多做好事,这也是帮着政府减轻负担不是?”、“咱回族人都是热心肠,咱北京人也都是热心肠。我们这样为大家服务,不仅体现了回族人的热情,也体现了北京人的厚德。”</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