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列入中国体育“非遗” 阆中“游百病”习俗由来

2013-11-23 14:18:0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记者从南充市旅游局获悉,正月十六,一家老少或相约亲友同行,来到嘉陵江一江之隔的锦屏山、白塔山下,沿着上山的石梯拾级而上,直至山顶。你千万别以为这些人在春游,也不要以为他们在登高望远。<br />   
  这是阆中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他们将该习俗称为“游百病&rdquo;。当地人口口相传,这一天出门登山或郊游,可以去掉身上的一切病灾,从而一年四季健康通泰。<br />   
  11月初,阆中&ldquo;游百病&rdquo;列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已正式向该市授牌。<br />   
  习俗最早<br />   
  记载于清咸丰年间
  
  阆中眼下正收集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游百病&rdquo;归在其中。<br />   
  据负责收集整理的李文福介绍,“游百病&rdquo;一说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数当地清咸丰年间问世的《阆中县志》。该县志对&ldquo;游百病&rdquo;是这样记载的:&ldquo;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rdquo;。<br />   
  上元,即正月十五。后一日正好是正月十六。锦屏山指与阆中古城一江之隔的山,该山突立嘉陵江边,临江一边的山体似刀砍斧切,远远看去,山上的植被与岩石相互交融,犹如一个画有绝妙山水画的自然屏风。锦屏山因此而得名。这天的游人在山上行走,远远看去如同蚂蚁大小,难怪当年写志的人如此形容。<br />   
  李文福说,其实,有关“游百病&rdquo;的习俗记载,并非仅限于清咸丰年间的《阆中县志》。民国初年出版的《四川通史》,1926年出版的《阆中县志》,都有“游百病&rdquo;的记载。其表述均为一致。<br />   
  “游百病&rdquo;这一天,阆中有着怎样的景况呢?几年前,当地为宣传春节文化,出书《春节文化探源》。该书中“游百病&bull;呼朋唤友健身去&rdquo;一文对“游百病&rdquo;大致描写道:
  
  “半上午时,锦屏山、大佛寺、花果山等城郊山头,已经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了。人们漫步、游走、聊天、玩棋牌,不亦乐乎。&rdquo;“有的到大佛寺庙里拜佛、烧香;有的到锦屏山拜吕仙&hellip;…”
  
  “游百病&rdquo;
  
  上溯自华胥游牧时代<br />
  
  今年8月上旬,阆中就&ldquo;游百病&rdquo;正式申报中国体育“非遗”。阆中市教科局副局长孙绍龙说,当地人考察发现,&ldquo;游百病&rdquo;习俗上溯自华胥游牧时代。<br />   
  上古时,华胥为母系氏族首领,氏族的成员主要从事果实采摘和蚕织、盐卤织造开采活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采集活动大多与游牧、迁徙相关,游走之风盛行之下,成员个体的健康提高了,同时,部族也得以休养生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成就了阆中“华胥文化和伏羲文化盛传地区、代表地区&rdquo;的认知共识。<br />   
  史载,华胥,在阆中渝水之滨履大人迹而孕生伏羲,尔后过渡到主要以狩猎、渔猎和原始农耕的文明时期。<br />   
  阆中名研会李文明介绍,阆中民间尊称伏羲为年神,并有拜祭之所。有创世地位的伏羲,与阆中&ldquo;游百病&rdquo;之间有着根性的联系。<br />   
  《周地图》云:阆中为渝水。《览胜》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宋罗泌《路史》云: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是为阆中渝水地也。<br />   
  “伏羲为巴人始祖,阆中为巴人故地。《华阳国志&bull;巴志》云,阆中有渝水,先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rdquo;李文明说,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巴人功不可没。<br />   
  由此,阆中&ldquo;游百病&rdquo;有着巴渝舞和巴人尚武、竞技的遗风。<br />   
  还有一种分析认为,“游百病&rdquo;应与巴人乐道、好祀、善巫有关。两度到过阆中的杜甫以及陆游,在咏阆中的诗中留下大量与此相关的文字。<br />   
  集民俗风情<br />   
  和竞技健身于一身<br />
  
  “游百病&rdquo;这天,阆中古城的人们纷纷穿上过年的新衣,吃过汤圆或饺子后便出门,前往选定的城郊、高山、河湾。<br />   
  历史上,阆中人&ldquo;游百病&rdquo;多前往锦屏山、白塔山。而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唯有渡船为过河的工具。大凡前往两山的人们,纷纷来到华光楼外的码头上等待过河。渡船是木质的,每船限载四五十人。等过渡也很有意思:此时的码头上多有各种民俗表演,令等船人目不暇接。<br />   
  船抵河对岸,无论官民皆舍船步行来到南津关处的连风楼下。此时的南津关早已关门爆棚,一路上行登山半途,人流被分开,一部分来到魁星楼拜供奉的文昌帝,一部分人则继续前行,从海棠溪拾级而上至锦屏山大门处。<br />   
  锦屏山腰有宋烈文侯祠,也即张宪祠。张宪系岳飞的爱将,本就是这里人氏,身后家乡人为其建祠纪念。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家乡人自然是要拜的。来到锦屏山的人们,大都寻找各自的乐趣,其山顶&ldquo;赛锦屏&rdquo;,成为人们登上锦屏山的标志。因此&ldquo;游百病&rdquo;此时成为人们的体育竞技内容。而就地小憩的人们,且以家庭为单位,或就地打牌、或听音乐、采草药、唱歌跳舞。<br />   
  一些商家看准时机,在山上设置娱乐活动项目:射箭、射击、蛇抱蛋、跳板、摔跤、拔河、踢毽、举石、抵杠、打黄、滚铁环。<br />   
  孙绍龙说,阆中&ldquo;游百病&rdquo;之所以能成功申报中国体育“非遗”,其习俗中的传统竞技健身内容功不可没。&ldquo;该习俗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在娱乐享受和强身健体同时,又产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br />   
  回归生活的习俗<br />   
  显示强大生命力<br />
  
  今年早些时候,苍溪县的“游百病&rdquo;习俗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引起阆中方面的警觉,抢先申报中国体育“非遗”因此提上议程。<br />   
  《阆史索征》作者李家驹认为,作为一种习俗,置身川北的阆中与其他地方一样,都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客观上讲,“游百病&rdquo;不是阆中独有。&ldquo;其实,省内其他地方也有此习俗,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rdquo;
  
  李文福介绍,2000年以来,“游百病&rdquo;在阆中开始恢复并盛行。他认为,此举与当地提升春节文化相关。&ldquo;当地大量的实物遗址和人文遗存,为&lsquo;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的实至名归提供了翔实的印证,更为‘游百病&rsquo;在阆中的存在和传承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演进路线。&rdquo;
  
  近年来,或许是受春节文化之乡的影响,每年春节假满上班后,阆中人总觉得年还没有过完。原来,他们还有个小小心结待解:正月十六“游百病&rdquo;。&ldquo;每到‘游百病&rsquo;这天,大家自发地相邀出门,就连上班一族也不例外。为尊重人们的这一习俗,大多单位都安排人值班,采取轮休的办法,满足上班族的心愿。&rdquo;
  
  家住阆中市区公园南路的郑堂胜说,“这么些年来城里人‘游百病&rsquo;成风,今年&lsquo;游百病&rsquo;那天,到白塔山上的人才叫多,上山的小路上人挤人&rdquo;。他认为,走过严冬的人们走出户外活动,既呼吸新鲜空气,又通过登山锻炼了身体,同时家人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又增进了感情和友谊。<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