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庄稼遭受冰雹,村民们请喇嘛念经,可念完经庄稼还是受雹灾。自从有了人工防雹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这种情景了。现在我们村的群众管气象科技人员叫 ‘消雹喇嘛’。”琼结县琼结镇顿珠老人告诉记者。这是近年来山南地区气象工作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p>
“近年来,山南地区气象工作加快推进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 山南地区气象局局长扎西介绍。</p>
“这几天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气象服务也越来越周到了。现在,我每天坚持收听天气预报,然后安排农活,我们村的群众都很关注天气预报。”琼结县加麻乡村民达娃说。</p>
针对山南地区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青稞,气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气象服务,制作并发布优质青稞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在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发生时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服务。同时,开展了粮食产量趋势、定量预报服务、土壤墒情等农业气象情报预报。</p>
山南是冰雹灾害多发、频发地区,为防御冰雹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山南地区气象局在冰雹灾害多发地共布设了50个人工消雹作业点,作业保护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作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目前,投资近200万元的山南人影装备弹药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全区第一个标准化、规范化人影弹药库基地。</p>
“随着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逐年提高,现在我们农牧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了。”山南地区气象台台长建军自豪地说。</p>
2008年以前,山南地区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7个气象监测站,平均1.3万平方公里才有一个站,严重制约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近年来,通过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如今的山南地区,拥有7个有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 9个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2个闪电定位仪、 1个GPS/MET水汽观测站、5个农气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已经实现了县县有站和一县多站、一站多能的目标。</p>
“以前乡里信息闭塞,气象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农牧民,我们加麻乡建立全区首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后,农牧民群众能及时知道今天是否适合收割、打场等。”琼结县气象信息员卫东自豪地说。</p>
从2008年开始,山南组建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目前,已有201名气象信息员,覆盖了全地区12个县59个乡(镇)和81个行政村,气象信息覆盖面近80%。同时,在12个县,气象预警显示屏均“进驻”12县政府。</p>
“我们专门制作了群众爱看、看得懂的泥石流、强降雨、冰雹灾害、雷电灾害等明白卡。现在,一旦有下冰雹的迹象群众马上过来向我们反映,群众已经基本掌握了防灾减灾知识,也很相信我们。”贡嘎县朗杰学乡气象信息员次仁告诉记者。</p>
为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2008年开始,山南地区气象局启动了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活动,深入偏远农牧区、走进田间地头,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播放科教片等形式,广泛向农牧民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使得群众基本掌握了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为山南地区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记者 王雨霏)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