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题:美丽与发展双赢--扫描民族地区2013年生态保护亮点</strong> 新华社记者</p>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富集,拥有独特迷人的风光。如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解决发展的问题,又能确保留住“美丽”,民族地区承载的责任要更重一些。</p>
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p>
严格划定主体功能区:开发受限定 保护上等级</strong> 2013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宁夏被确定为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试点省区之一。宁夏确定了盐池县和彭阳县两个试点县,分别代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两种生态类型,试点地区开展了防沙治沙、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p>
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张涛说,过去有不少地方乱开滥设开发区,甚至侵占大量良田,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助长了地区间产业趋同和过度竞争现象。而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设计非常严格,明确了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再也不允许蔓延式开发扩张,保持并逐步扩大自然生态空间。“尽管这些地方还比较贫困,但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只要不符合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政策的项目,都将被列入黑名单。”</p>
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在广西制定的《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石漠化地区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鼓励人们积极退耕还林。</p>
在陡峭的山坡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处石块砌成的围墙,里面则种着核桃树。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村民们由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改为种核桃,不但收入增加了,生态也变好了。核桃树根系发达,见缝便钻,吸水固水能力很强,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p>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精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