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助推地区新发展
2013-12-27 15:09:1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在贵州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现场会在贵阳市乌当区召开。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南方片区现场会精神,交流、总结、推广省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经验,在推进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地区发展,推动社会和谐。</p>
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民族村寨建设</strong>
2009年以来,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省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情况,贵州省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目标,全省共投入少数民族专项资金795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行业资金近20亿元,共同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p>
五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归纳起来就是:建立了“政府领导、民委主抓、部门协作、整合资源、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了“科学规划、统筹投入、突出重点、典型示范、有序推进”的工作路子;按照“改造特色民居,突出民族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强保护传承,繁荣民族文化”的工作方法,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乌当区的偏坡村和王岗村、遵义务川的龙潭村、铜仁江口的寨沙侗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相比,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有很好的、也有滞后的,特别是在重点建设村寨选点上,有的基础条件差、民族特色不鲜明、乡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工作推进难,成效不明显。二是认识有差距。有的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不够重视,“等靠要”思想比较重,存在“钱多多办事、钱少少办事、没钱不办事”的思想,用情、用心、用力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三是方法手段少。有的上下少沟通、对外少联络、横向少联合,整合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力度不够,搞“单打一”;有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筹谋划,搞到哪算哪,虽然工作做了,钱也花了,但点少、面小,特色不鲜明,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有的村寨还未通油(水泥)路、有的村寨人畜用水困难、有的村寨公共设施条件差。五是经济发展慢。大多数村仍然是传统农业,产业层次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人均水平,而且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六是民族特色缺失。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一些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传承乏人等。</p>
民族村寨建设有必要,确有实效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效果和扩大民族政策影响的重要窗口,是从民族工作角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有力举措。贵州作为一个民族聚居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和谐来说,具有重要意义。</p>
首先,抓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落实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客观要求。为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国家民委于2011年下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对象、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组织保障措施,并逐年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今年6月,国家民委专门在湖南省通道县召开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南方片区现场会,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巩固成果、提升内涵,保护重点、扩大规模,示范带动、创新推进,提高档次、打响品牌,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0个全国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寨”的目标任务。这既是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应遵循的基本依据,更是加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要标准。</p>
其次,抓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题中之义。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看,省委出台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提出了“三个不能代替”和“三个核心指标”等刚性要求,制定了6大项25个指标的全面小康监测体系,启动了“五个100”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建设。将“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推进500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中,并进行了任务分解。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民居建设与保护、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正是民族工作部门促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具体实践。</p>
第三,抓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现实需要。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统筹推进路、水、电、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挥民族特色村寨生态资源、民族特色、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的机会和渠道,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实实在在地为少数民族群众解难题、做好事、办实事。</p>
民族村寨建设系统规划,统筹兼顾</strong>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问题,更涉及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在下一步工作中,贵州省提出民族村寨建设与时俱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力推进的系统性发展策略。</p>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推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周期长,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作为组织协调主体,主要领导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强大合力;要亲力亲为地抓好这项工作,做到主动谋划、主动部署、主动协调;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帮助基层破解工作难题,不断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p>
其次,加强统筹协调,着力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标准要求高,仅靠民族部门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引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结合美丽乡村、“五个100”等建设,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资源,统筹安排,捆绑投入于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参与特色村寨的产业培育、改善民生等方面建设,有效破解资金投入难题。</p>
第三,树立现代观念,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中彰显民族特色。抓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不仅仅限于打造几栋特色建筑、跳几支民族舞蹈、唱几首民族歌曲,更重要的是立足“保护”这个基础,用现代的理念、方法、措施做好“发展”这篇文章,提升特色村寨的内涵。一是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定位上,要突出现代主题。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基点,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挖掘村寨特色,找到适合村寨建设的亮点,克服村寨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打造出最佳个性精品,塑造村寨品牌。二是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管理上,要突出现代气息。整治村寨环境,普及文明生活常识,完善乡规民约,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村容村貌,抓好环境卫生,全面开展清洁工程,让“特色、自然、朴素、清洁”成为特色村寨的第一感观。三是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上,要突出现代元素。要悉心保护传统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氛围,精心保护特色村寨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处理好保护保全古建筑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切实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要发掘特色村寨中凝结着的耕读文化、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等民族文化精品,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交相辉映、古韵长存。四是在经济发展上,培育现代特色产业。立足特色村寨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好民族牌、特色牌、文化牌、生态牌、休闲牌,摒弃落后的、原始的、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利用现代的理念、机制、技术、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精选一到两种主导产业,打造品牌,用主导产业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特色村寨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王岗村打造“庖汤文化”的经验。</p>
最后,加快工作进度,精心组织实施。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第三个年头,国家民委已下发了《关于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检查验收的通知》,明确了检查验收对象、内容、方式、要求等,各地要结合自身特色村寨建设情况,加快工作进度,分层次、有重点地精心组织实施。同时,各级要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时总结经验,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的有效方式,更好地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实现民族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致力于各族群众福祉的需要,对于推动实现中国梦有深远的意义。<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