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草原补奖政策让草原增绿牧民增收
2013-12-27 23:40:27 作者:马军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补奖政策促增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直接增加了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认同与欢迎。</span>
生产方式转变促增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牧区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要求,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优化畜群结构,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传统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走出了科学养畜、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生产经营路子。<span lang="EN-US">
经营方式转变促增收。在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牧区各地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逐步探索建立了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以“合作社<span lang="EN-US">+牧户”、生产大户带小户为发展形态的新型草原畜牧业经营体系正在孕育成形。</span>
转产转业促增收。草原补奖政策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促进农牧民转产分流,实现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牧民变业主。<span lang="EN-US">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保护草原生态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作为草原牧区一项重大强牧惠牧富牧政策,实施以来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为转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带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稳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span lang="EN-US">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