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西:农家女儿创业路
2013-12-30 13:20:2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泽西(左一)在向茶楼员工扎巴(右一)和卓玛(右二)传授经营之道。陈曦 摄</p>
她,曾是朴实无华的藏家儿女,为了改写命运远走他乡;</p>
她,曾是端茶递水的服务员,如今一跃成为拥有数百万资产的富裕青年;
她,曾是不被乡亲重视的女性,现在却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p>
她,不满现状,勇于改变自身命运;不愿止步不前,而是主动迎接挑战;不肯一人独富,带动乡亲共富,以女性特有的勤劳、聪慧和坚韧,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农牧区女青年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p>
走出山村:艰辛打拼路
泽西,1981年出生于昌都县城关镇野堆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靠耕田种地为生,由于缺乏文化和技能,无人外出打工,只能靠天吃饭,每年收入微乎其微。从小就看见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经常愁容不展的泽西,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愿再继续过清贫生活、骨子里充满闯劲的泽西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走出家门外出打工。</p>
1997年,还不满18岁的泽西,怀揣一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乡亲们的质疑,义无反顾只身踏上去拉萨打工的道路。</p>
在拉萨打工的日子里,由于文化低、没技能,泽西只能从底层做起。为此,她当过服务员,面对客人的诸多挑剔,依旧热情服务,微笑面对;她当过洗碗工,忍受着冰水的寒冷刺骨,仍然不改初衷无怨无悔。几年的打工生涯,不仅让她稚嫩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也让她青春的脸庞挂满了倦容和疲惫。她品味过孤独与寂寞,遭遇过挫折与打击,承受过艰辛与劳碌,但她从未气馁,从未退缩,一直自信而又乐观地面对,每个月还坚持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寄回家乡孝敬父母。</p>
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泽西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奋力拼搏6年后,在拉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饭馆,终于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p>
经过实践锻炼和遭受挫折打击的泽西渐渐懂得,仅凭一个小饭馆想实现致富的路还很长,只有依靠党的好政策,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才是最好的出路。在外闯荡多年,虽然收入可观,但是家里的亲戚朋友牵挂着她,故乡的一花一草一木时时在她眼前显现。2009年,经过深思熟虑后,思乡心切的泽西踏上了回乡的旅程。</p>
重回故土:稳步再创业
刚回家乡不久的泽西,就赶上了创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昌都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扶持农牧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她瞄准时机,开始着手策划创业相关事宜。由于在经商方面拥有一定基础,泽西准备重新踏上经商的道路。为选好营业项目,经过对本地市场的调研,最终她决定经营模式简单、技术含量低、客流量较稳定的茶楼生意。由于缺乏经验,她放下架子先去地区生意兴隆的茶楼打工学习,默默学习积累经营茶楼的基本流程和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10年,泽西在昌都的第一间茶楼开张了。</p>
泽西的茶楼经营3年,生意越来越好,年盈利达到20万元以上,对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乡的待业女青年们。为了帮助她们摆脱无事可做、收入微薄的现状,她全部定向招收家乡的待业女青年到茶楼就业。</p>
自强不息:开创新路子
繁忙的工作之余,善于思考的泽西想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更青睐于亲近大自然,更愿意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于是她便萌发了开办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度假村的念头。当时,在野堆村开办度假村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许多村民不敢亲自尝试,她鼓起勇气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为建设度假村做前期准备,打算放手一搏。</p>
2013年4月,有志于创业发展的昌都青年迎来了创业的春天,伴随着昌都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轰轰烈烈的实施,“励志青春,圆梦藏东”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正式拉开序幕,泽西在浩浩荡荡的创业浪潮中跃跃欲试。心动不如行动,她充分依托创业政策的支持,在银行贷款筹资90余万元,全身心地投入度假村建设。她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修改设计方案,整合各类资源丰富服务项目,竭尽全力打造富有民族特色、功能齐全的度假村。</p>
在泽西的不懈努力下,度假村终于建成,园内形态各异、布局整齐的帐篷井然排列,特色鲜明、设施齐全的包间独具匠心。泽西的一双巧手把绿色的草地、清澈的小河、美丽的鲜花引入度假村,把度假村布置得像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藏家风味小吃,呼吸到新鲜清新的空气,欣赏到天然秀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如今,美丽的度假村成为了野堆村的一道亮丽风景。</p>
帮带邻里:共同致富梦
在县、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鼓励和帮助下,泽西的度假村逐渐走上正轨,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泽西成为当地有名的农家富女。</p>
闲暇之余,泽西还会向村里的青年讲述外面的世界,讲述自己打工创业的坎坷经历,分享充满眼泪与欢笑的故事,鼓励他们出去闯一闯,增加见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成功归来建设家乡、造福乡亲。</p>
泽西觉得,作为一名农牧区普通女青年,尽管不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带动一部分乡亲先富起来,这也是她人生的一大愿望。她的这个心愿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在建设度假村的过程中,她租用野堆村群众的土地,每年平均向每户家庭支付1.2万元的租金,增加邻里乡亲的现金收入;雇佣当地22名待业青年在茶楼和度假村工作,直接解决了野堆村15名农牧民女青年的就业问题。下一步,泽西计划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的当地青年到度假村工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p>
这些成绩,凝聚了泽西的智慧和汗水,她说:“依靠党的好政策,依托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我才走上了富裕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定要感恩党,好好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下一步深入思考怎么让度假村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如何带领更多的当地群众共同致富。”</p>
从泽西这个普通农牧区女青年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不甘平庸、不断求索、敢于突破的心,她看准商机,抢占先机,依靠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双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她不断拼搏,发展当地经济创特色;她艰苦创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不屈服于现实困难,只要积极准备,充分利用机会,就会迎来人生的精彩;只要坚持不懈辛勤奋斗,就会赢得事业成功。</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