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新疆农村务工“牛人”色彩斑斓的生活

2013-12-30 13:20:2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新疆农村务工“牛人”色彩斑斓的生活
  编者按:在天山南北农牧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笃信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他们,敢于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他们,善于结交朋友、帮助乡亲;他们,做到了穷而不馁、富而不骄。其实,他们是极其普通的农民,因为具备了以上优秀品质,他们走出了封闭的村庄。尝到务工甜头后,他们不忘渴望致富的乡亲,他们一边带村里人外出务工,一边做慈善事业。<br />
  村民们称他们为“牛人”。“牛人”在村民们的心目中很“牛”,他们只要站在村口,一些村民自然会围拢过来,向他们打听外界有什么新鲜事,哪里需要人干活,一天工钱多少等信息……

  记者赴各地州基层农村采访,发现几乎村村都有这样的“牛人”,他们要么是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头人,要么是劳务输出经纪人。为充分展示新疆农村如火如荼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盛况,以及劳动力转移给农牧民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思想变化,新疆经济报推出聚焦新疆农村务工“牛人”系列报道,今日刊登第二篇。<br />
  俗话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外出务工意味着惯有的生活常态被打破,意味着生活中不确定的新困难伴随身边。走的路是陌生的,周围环境是陌生的,打交道的人是陌生的,干的活是陌生的,在种种陌生之下,很多没出过远门的农牧民不敢想象,外出务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农村务工“牛人”们率先进行了体验,他们回到村里后对外面生活的描述,让其他村民跃跃欲试。<br />
  从一个个务工“牛人”成熟而自信的面庞上,周身透露着的现代化气息中,记者了解到了他们在务工过程中经受的酸甜苦辣。如今,在他们眼里,外出务工当中色彩斑斓的生活是一种阅历、一笔财富。有了这些,人生不再单调。<br />
  累并快乐着

  12月18日,记者在库尔勒市采访,听说不少棉农正与熟悉的务工“牛人”联系,为明年顺利解决“用工荒”做准备。库尔勒市普惠农场一分场植棉户于冬至和丈夫特意开车到于田县喀拉克尔乡麻扎吾斯塘村,拜访他们熟悉的“牛人”胡加布拉&middot;艾力。“明年干活的事情嘛,麻达(问题)没有,你们需要多少人,我们就能去多少人。”胡加布拉&middot;艾力一边用丰盛的饭菜招待雇主,一边拍着胸脯保证。<br />
  农忙季节,对于起早贪黑的种植大户来说,临时雇几名劳动力,常常是心急火燎的难事,但对于胡加布拉·艾力来说,招呼一群人是“尕尕的事”.胡加布拉·艾力能吃苦,同时也爱热闹,每次外出务工回到家乡,村里人许久没有见到他,自然问长问短,他像讲故事一样,讲述在外打工期间的多彩生活。冬季,他不出去打工了,买了辆小轿车跑客运,专门拉村里到乡上或县城的村民,乘客听他一路上讲打工故事,自己或亲友想外出打工就和他联系。<br />
  “其实,拾棉花等农活是很累的,一天从早到晚弯着腰干活,感觉腰都直不起来了。另外,拾花工的收入是按工作量算工钱,比如今年,拾一公斤棉花2.2元,想多赚钱,只有多挤出时间拾棉花,而且还要手快。”于冬至对记者说。<br />
  每年棉花收获季节,普惠农场的“棉海”里有成千上万的拾花工,在雇主眼里,他们没有疆内疆外之分,只有手快手慢之分。手快的拾花工如胡加布拉·艾力和妻子萨依浦加&middot;玛力汗,每人每天能拾一百二三十公斤,手慢的拾花工一天只能拾三四十公斤。短短的棉花采收期内,胡加布拉&middot;艾力夫妇和儿子能拾约15吨棉花,赚3万多元。<br />
  胡加布拉·艾力拾花没什么秘诀,只是心里想着多赚钱,改善全家生活。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了,吃点馕、喝点茶就匆匆下地。中午,他完全可以让妻子回居住地做饭,然后把饭送到地头,可为了多拾几公斤棉花,一家三口坐下来从包里拿出馕饼和泡菜,算是一顿午餐。几年前,他第一次到普惠农场打工时,便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自己打了一袋子馕背在身上,另一个袋子装的则是被子和衣服。后来,雇主帮他到库尔勒市买馕、买菜、买肉,给他们一家配备了被褥、电视机、电冰箱,他依然认为,出门在外,能节俭则尽量节俭,能节省时间则尽量节省时间。<br />
  只有到了晚上,一家人才轻轻松松地吃顿饭。不用雇主管饭,他们拾花的工钱每公斤可以增加一两角钱,胡加布拉·艾力夫妇宁愿自己做饭。晚饭过后,立即睡觉肯定睡得很香,但喜好热闹的胡加布拉&middot;艾力认为,适当的娱乐活动可以缓解疲劳。有时,他们一家和雇主一家一起看电视、看光碟;有时,他抱自带的都它尔弹唱,其他新疆务工农民听到歌声,跑过来跳舞助兴。<br />
  安全问题最重要

  一年复一年,胡加布拉·艾力带出去的务工队伍日渐庞大。雇主很高兴,将他来回的路费报销,或最终结算工钱时多给他一两千元,算是感谢。<br />
  在胡加布拉&middot;艾力看来,饭菜简单点,干活辛苦点,都不是问题。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他“手下”人的安全问题。“都乡里乡亲的,我把你们平安带出来,也要平安带回去,谁出点事情,我都不好给村里人交代。”打工过程中,一有机会他就对跟随他一同出来的村民们“啰嗦”.

  这几年,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方面,各地基层政府都进行了免费培训,除了帮农牧民提高“双语”水平、掌握一技之长,对务工中常常遇到的安全事项、签合同事项也进行了反复提醒。<br />
  “我们一起乘车往返,住在棉花地里后基本不再外出,交通安全问题不用多去考虑;和雇主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用担心拿不上工钱,雇主的第一批棉花一卖就付钱;跟我出来的人,我都把名字报到了村委会和警务室,并提前说好,谁在外面惹是生非,以后就不带他出去。”12月22日,胡加布拉·艾力对记者说。<br />
  末了,胡加布拉&middot;艾力想到了一个曾让他最担心的问题,棉花拾完了,拿上一摞子钱安全不安全?这是每一个打工者面临的问题。他第一次外出打工结束时,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把钱塞进行李里、揣进怀里、绑在腰上,他都试过,直到安安全全把钱带回家,他才心里踏实。<br />
  这两年,雇主帮胡加布拉&middot;艾力想了个办法,最后把账算明白后,带大家到库尔勒市银行开户存钱。走出银行,来到熙熙攘攘的长途汽车站,胡加布拉&middot;艾力和其他打工者一身轻松,银行卡的密码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回去后在本地银行随用随取。<br />
  外出务工,情况不尽相同,带队的务工“牛人”会结合实际经验,规避安全问题。12月14日,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副乡长叶尔江告诉记者,吉木乃县水少、地少、人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恰勒什海乡为例,全乡有30余人到哈萨克斯坦务工,其余人大多就地劳动力转移,干什么工作的都有。为了提高农牧民的安全务工意识,增加务工收入,乡政府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开车、电焊等技术精湛了,安全事故的几率便会降到最低点。<br />
  此外,外出务工者的安全问题,离不开务工“牛人”的示范和管理,今年年底,恰勒什海乡将对全乡十几名劳务输出经纪人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与输出人数、务工收入、和谐程度挂钩。<br />
  “我们干活的工厂,离村子不太远,每天中午可以骑摩托车回家吃饭。每次出门或回家,我最担心谁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就跟在后面监督。这些跟我一起出去干活的人,有的是我的侄子、兄弟,有的是我的邻居,谁要是轻视交通安全,我就狠狠地批评。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好,因为农牧区的交通事故并不比城里少。”恰勒什海乡阿合木扎村务工“牛人”马伊拉斯说。<br />
  “牛人”常“牛”不容易

  这几天,围绕农民在务工中的增收问题,阿克陶县巴仁乡东瓦格村村民买海提·托乎提、巴仁乡沙依瓦格村村民艾合买提&middot;阿不力米提等人在不断思索。按理说,他们不是村干部,不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可他们是村里公认的务工“牛人”,不得不考虑。<br />
  买海提&middot;托乎提表示,他每年要组织100名左右村民在疆内务工,把这么多人带出去,让这么多人脱贫致富,村民们敬佩他、羡慕他,村干部和乡干部表扬他、赞赏他。这些都是让他成为“牛人”的动力。<br />
  巴仁乡村村都有像买海提&middot;托乎提这样的“牛人”,观念、思路、收入、威信都胜过普通村民,可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当地交通条件愈加畅通,信息化程度愈加便捷,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增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的务工“牛人”会不断诞生。以眼前为例,曾经跟着他们一同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开始带人到内地打工,或凭借技术到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br />
  “当务工经纪人,把乡亲们介绍出去务工并一路照顾,肯定不能收大家一分钱,但介绍费肯定有,这些费用由老板出。”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阿合木扎村务工“牛人”马伊拉斯向记者透露。今年,吉木乃县一家陶瓷厂缺人手,经营陶瓷厂的浙江老板很着急,马伊拉斯给他介绍了10个人,老板按每人每月给他10元钱介绍费。<br />
  12月14日,阿勒泰市二牧场活畜交易市场负责人张宝江对记者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喜欢上了经纪人这个行业。二牧场活畜交易市场刚开业不久,市场已经有300多名经纪人,他们有的介绍牲畜买卖,有的介绍劳动力装车、卸车等工作。”<br />
  在曾经相对封闭的农牧区,当人人意识到走出去不是一件难事、和陌生人打交道不是一件窘事时,劳务输出经纪人成了热门行业。伊宁县阿热吾斯塘乡奎太买里村务工“牛人”艾合买提&middot;阿不力米提认为,要想让用工老板长期信任,让村里打算外出务工的村民长期信任,首先是不能损伤任何一方的利益,其次是在工作技术上要让大家心服口服。他每年都要带着十几个年轻人四处打工,他干什么像什么,实际上是这支务工队伍里的师傅。<br />
  采访中,不少农村务工“牛人”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牛人”,他们认为,自己只不过在外出务工道路上先行了一步,先熟悉用工老板和务工环境,后来不自觉地成了经纪人。至于今后村里出多少“牛人”,哪个新的务工经纪人名气超过他们,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想成为致富带头人,观念要始终比别人新,思路要始终比别人活。<br />
  
关键词:生活农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