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走基层”帮扶工作队来了
2014-01-02 10:49:5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少数民族贫困群众高兴地领取御寒物资。
雪中送炭的帮扶:
温暖了困难户的心
12月15日,四川省盐源县寒风夹着雨雪,寒冷异常。上午9时许,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州委外宣办组成的20人“走基层,送温暖”帮扶工作队,冒着冰雪山路的危险来到该县盖租乡回项村。帮扶工作队在现场为45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50公斤大米、一袋化肥、一床棉被,还向45户贫困户提供了500件衣物。这些物资,都由该帮扶单位的干部职工捐助。</p>
村民马发清拿到扶贫物资时,声音哽咽地对工作队说:“你们把温暖给了我们!”</p>
这天,到现场接受帮扶的这45户贫困户,各有各的难处。贫困户马拉火一家6口人,生活很艰辛。夫妻俩育有3个孩子,大孩子在乡中心校读小学一年级,由奶奶陪护。夫妻俩在家务农,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他家只有土地两三亩,夫妻俩一年辛苦下来,粮食仍不够全家吃,根本没有财力盖瓦房。这次得到50公斤粮食的帮扶,是在他们最寒冷、最困难时得到的援助,堪称“雪中送炭”。</p>
由于居住分散,回项村8组的彝族村民沙比玛冒着大雪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来到现场。他家有7口人,上有父母下有3个孩子,全家有十七八亩土地,包谷、荞麦、麦子一年只能种一季,一年下来粮食也只有1000多公斤,粮食不够全家人吃。缺衣少粮,风雪交加,他抱着那袋大米,脸上笑得非常灿烂。</p>
过几天,便是当地彝历年,这次帮扶让贫困户能过一个温饱快乐的彝历年。</p>
破旧的瓦板房:</strong>
显示出全村极度贫困
美丽的泸沽湖,因为旅游火爆,让湖周边的村寨已经走向富裕。然而,许多人不知道景区入口处,却还有像回项村这样的贫困村。</p>
回项村紧邻有名的泸沽湖景区,距县城115公里,位于景区公路旁的数公里的山沟里。全村面积约60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复杂,山坡陡峭,海拔2700~33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2.2摄氏度,无霜期204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村辖13个组,共291户、1164人。</p>
由于贫困,近年来不少村民外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目前,该村实际住户230户,其中,彝族占六成,藏族占四成。农业主产玉米、荞麦、燕麦、马铃薯,经济林木为核桃,畜牧主要是养殖牛羊。目前,全村通了公路,但还未通电,人畜饮水困难,有的村民温饱成问题,住房多是瓦板房。</p>
回项村仅是盖租乡的一个行政村。盖租乡乡长李兵玛介绍,全乡居住着彝、藏、蒙古、汉等民族成份,共4832人,贫困人口占一半以上。</p>
走入回项村,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房顶的瓦板,压着瓦板的石块凸凹有致,许多房顶上还晒着的玉米也被雪埋着。有的人家瓦板被烟熏得漆黑,上面到处是漏洞,有雪花随冷风从漏洞飘进来。工作队队员阿俄小沙进村后感叹:“在我的家乡布拖县,瓦板房已逐渐被瓦房取代。而这里瓦板房还这么多。像今天下这么大的雪,房子也不遮风,冷风直灌进屋,他们穿得又少,看到好可怜哦!”</p>
瓦板房曾经是凉山彝区典型的房屋建筑,房顶用木板搭盖,这种瓦板房难以遮风挡雨。而凉山以前轰轰烈烈开展的“三房改造”和近年进行的“彝家新寨”建设,凉山各地瓦板房几乎消失。然而,走到盖租乡,才发现还有大面积的瓦板房村落。这已经不是“凉山特色”,而是贫困的实情。</p>
回项村党支部书记杨海林家也是瓦板房,他说:“我们全村只有杨海云和杨次尔两家是瓦房,其余全是瓦板房。”村里目前有230户人家,全村瓦板房规模较大、分布很广,这在凉山州都很少见。</p>
村民们的期盼:</strong>
盼水、盼电、盼房、盼路</strong>
“以前,我们砍杉板一天只能背一趟,因为太远了。现在树少了,加上政府不准砍树,连换的瓦板都找不到,房子越来越漏了。”72岁的杨甲加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瓦板房,他的梦想就是晚年能住上瓦房。</p>
帮扶工作队员进入一户村民家,看到主人王阿达和沙二青帕正在屋里烤火。瓦板房连天都遮不住,风雪吹进来,让简陋的房屋更加寒冷。全家人也都盼着有一天能住上瓦房。</p>
2011年,经过盖租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公路通到了回项村。虽然不管骑摩托,还是走路,村民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比以前方便多了。</p>
王阿达家有电灯可是不亮,有电视却看不了。原来,回项村还没有通电,只有一些小水电解决部分村民用电,供电也是断断续续的,村民们都盼着村里能早日通电。</p>
回项村非常缺水,人畜饮水困难,许多时候村民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水背回家。因此,找他们更不敢奢望生产用水,农业生产完全靠天老爷。水,成为制约村民们改善生活和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村民,特别盼水。</p>
现在,婚丧嫁娶也是村民沉重的负担。王阿达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到外面打工,眼看就要进入婚龄,然而当地娶个媳妇至少要10万元,让父母感到压力沉重。“儿子说他不想结婚,家里哪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哦!”帮扶队员感到还要引导他们移风易俗,节俭办婚丧嫁娶之事。</p>
盖租乡党委书记沈金富告诉帮扶队,现在村里迫切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回项村现在需要解决呷呷河及10组、11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呷呷河通村公路有待维修和改扩建;乡里在争取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打算先改造90户,把瓦板房改成瓦房,先解决部分村民住房方面的困难。</p>
扶贫进行时:
从人畜饮水着手</strong>
捐助活动之后,帮扶队入户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的“三本台账”。</p>
从今年12月1日到明年3月底,凉山在全州开展“十万干部下基层,百万群众得实惠”活动。当天的回项村帮扶活动,只是凉山“十万干部下基层,百万群众得实惠”活动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凉山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州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陈甫林,受凉山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王阿呷的重托,带着帮扶队伍深入基层,开展了具体、深入的扶贫活动,将各项扶贫工作落到实处。</p>
在捐助现场,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户们面对面。陈甫林对村民们说:“我们将尽力帮扶大家,但脱贫还是要靠你们发展生产,才能根本上脱贫,尤其是发展适应当地的产业,如种植核桃、花椒,发展畜牧业。”
自1995年凉山州委宣传部、州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联系盖租乡后,为乡里做了不少实事。2012年,他们对回项村这个极度贫困村开展了扶贫活动,在村里进行了实现中国梦宣讲,进行了禁毒防艾宣传,并向贫困户发放了几十床棉被。</p>
“冬天来了,又是彝历年临近,我们组织了此次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凉山州委宣传部机关党总支书记刘学武介绍说,上个月,他们到回项村调研,通过协调50万资金启动了人畜饮水工程,以解决2个组的饮水难问题。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明年初动工修建。他们还帮助协调乡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协调投入20万元在盖租小学实施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目前,正在办理协调15万元解决中心校学生住校难问题。</p>
帮扶工作队员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帮扶活动由组织安排,变成了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刚从外地考入州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胡仪瑾来到回项村,她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我没有想到,凉山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看到这种情景,我只想好好地帮扶他们。”</p>
据了解,州委宣传部、州委外宣办近期将派出下一批走基层帮扶工作队,到村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继续为困难群众脱贫做实事、做好事。<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