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少数民族事业的“梦之队”
2014-01-04 12:06:4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2013年12月18日至22日,来自国家民委所属6所民族院校和文化事业单位的44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集聚上海,参加由国家民委人事司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三期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研修班——</p>
为贯彻落实国家民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经委领导批准,2013年9月,国家民委人事司组织实施了首批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中青年英才项目的评选,共评选出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入选团队4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40人。按照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对入选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人事司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此期研修班。在开班仪式上,人事司副司长张湘冀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着眼于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水平,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则是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国家民委要充分发挥所属单位行业领域广、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聚集,以及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少数民族事业的“国家队”、“梦之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p>
点破这层“窗户纸”</strong>
5天,1次现场教学,1次行为训练,2次模拟教学,2场辩论赛,8场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讲座。国家民委系统的44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经过这样高密度、信息量庞大的培训后,能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吗?
参加此次研修的学员普遍认为,提高创新能力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但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关键。参加研修就是要找到提高的方法,通过听专家讲座、同学间交流来点破这层“窗户纸”。</p>
在8位授课的专家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校长助理钟扬教授是很多学员的老熟人,也是为大家所尊敬的一位科学家。本次研修班班长、大连民族学院学科办主任张树彪曾与钟扬教授有过多次接触,他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学员的看法。张树彪认为,钟扬作为学科带头人所打造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及研究生院的团队,已经对如何创新有了很好的诠释。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是重要因素,钟扬带领西藏大学团队所取得的成就,为民族院校打造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提供了经典案例。对于钟扬提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干劲、人才使用与学生培养、大胆创新与开拓方向、科研协作与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张树彪觉得“让自己受用终生”。</p>
复旦大学开设MBA与EMBA课程至今已有20余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开始为世界所认可。在此次研修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殷志文教授毫不吝惜地讲述了复旦大学的经验,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并引起了共鸣。西北民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乌兰认为,殷志文教授通过案例的讲解,介绍了国际合作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中设立的合作项目的特点,不同合作模式的谈判过程,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合作方的不同诉求等,通过对若干合作项目的剖析,让她体会到国际合作对于学科和教学的帮助及其深远意义。</p>
每场讲座都使学员们受益,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自己所在领域的深思。民族出版社副编审乌云格日勒认为,创新是出版工作的基本精神。出版物归纳起来大体分为创新和积累两大类,同样是《唐诗三百首》,浙江少儿版因内容上有创新而畅销,《富爸爸,穷爸爸》则因为切合时代需要、选题创新而畅销。近期她担任责任编辑的《青海蒙古族蒙藏佛教口述史:阿旺却太尔口述》(蒙古文版),以其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弥补了书面文献之不足的可贵价值,成功入选“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p>
“千灯互映”带来的思辨
因为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都来自民族工作单位,纳日碧力戈教授关于“民族问题研究面临的新形势”的讲座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重视。讲座系统介绍了民族学演进的最新思潮,既立足于本土又不失国际话语的参照,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纳日教授提出文化的内视和自觉精神,他认为,“内视”就是超越感性,追求心韵,个体和个体之间,互为环境互为他者。所以,既要讲文化自觉,又要讲文化他觉,最终形成“千灯互映”的理想状态。同时,也要试图抵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彼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美与共的境界。</p>
民族出版社副编审宝贵敏认为,纳日讲授的角度非常之好。在目前全球化语境下,世界的走向必定要更加尊重差异化和多样性,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所以,要更加尊重“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同”。强调特殊性,才会有更加开阔的价值。</p>
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蔡宁认为,纳日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民族情感。“这个原则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作为满族,我一直对满族还有哪些少数民族特征心存疑问。纳日老师讲的原则让我能够正确看待很多身边的民族现象。”</p>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进玉与纳日碧力戈教授就费孝通等人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展开讨论。祁进玉认为,这样的讨论非常必要,此类话题的深入探讨需要学术界共同来关注,这样才能切实推进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增进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制度、政策的深入理解和贯彻。</p>
西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张原认为,对于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研究,西方虽有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厚实的经验积累,但引介并应用于国内研究时,仍面临着本地化的问题,并暴露出其局限性。我国目前所面对的民族宗教问题带有明显的复合特征和时代特点,只有从中国的现实中生长出来的理论,才能解释和解决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通过此次培训,张原更加坚定了依据中国民族宗教的现实情况来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宗教理论的信心,在消化西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做到批判性的运用,最终要构建出本土的经验理论来与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行真正的学理对话。</p>
为了共同的使命</strong>
为了增强学员的使命感,研修班特意组织了一次行为训练,地点是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的事迹已广为人知,但是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感受他为国奉献的一生,每位学员都被钱老的事迹再次感动。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副教授姚珣说,参观完钱学森图书馆,心潮澎湃,难以平静。高等学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的一员,“我对未来民族院校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未来的团队建设中,一定会结合当前的民族问题的特点,以及学校特色,在国家民委所引导的大平台上,结合优势资源,立足前沿,引领学科,构建出真正有特色的创新团队。</p>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教授关于“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国内外经济新形势”的讲座,也激起学员们的报国热情。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建华认为,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它必将是一次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勇于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民族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大任务,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p>
短短5天的研修结束了,44名学员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目标。相信,作为少数民族事业“梦之队”的一员,在梦圆之时一定可以看到他们创新发展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和欣慰的笑容……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