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北京民生服务全面覆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

2014-01-04 12:06:4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北京民生服务全面覆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

\

红联北村少数民族居民热心公益,常自发编制环保袋服务社区。

\

民族文化宫</p>


  民族文化宫是一座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民族风情展览馆,建筑独特,极具民族情调。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民族文化宫又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br />  

\

民族饭店

  民族饭店与民族文化宫毗邻,1959年开业,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命名,与民族文化宫一起被评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民族饭店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中西合璧,华贵典雅。</p>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其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该校是一所拥有中国56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学的研究著称。<br />  

\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综合性的藏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以研究藏族文化和西藏自治区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藏区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己任,致力于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繁荣藏学事业。</p>

\

 

雍和宫</p>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现位于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是北京市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座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的东、西顺山楼共占地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br />  

\

牛街


  牛街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居区,大约在宋元时代,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逐渐在此聚居,经历近千年的发展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我们常说的牛街即以区域中心的“牛街”为中轴,包含了两旁约60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胡同,这里的建筑和饮食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p>

\

北京市回民医院</p>


  北京市回民医院创建于1947年,原名“中国回教协会普慈施医院”,是一所以现代医院为主,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全国最大、北京唯一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综合医院。<br />  

\

 

元大都</p>

  元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的,大都城的城墙共2.8万余米,用土夯筑而成。元大都城选址在金中都城北郊外,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传统。</p>

\

 

中华民族园</p>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亚运村的西南,占地约40余公顷,是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于2001年9月29日完全开放。许多外国首脑、贵宾和专家都称赞这里正在成为“中华民族活的大百科博物馆”。</p>

  北京,是56个民族聚居的大都市。在历史上,先后有4个少数民族统治者执政的朝代在此定都。如今,80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和近30万流动人口在北京工作、生活。</p>

  在这里,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少数民族群众能不能随时方便地购买到新鲜可口的民族食品?能不能享有与汉族群众一样的政治经济权利?能不能像在家乡一样过上自己民族的节日、开展自己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这些问题,是他们融入都市生活最为关心的。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正是对北京精神中“包容”最好的诠释。</p>

  为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本市着力实施“大民生”工程,把涉及少数民族的全局性问题纳入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统筹解决;把部分特定群体需求,纳入民族工作系统中给予解决和缓解;把部分公共服务,纳入普惠性民生工程中优先解决。“十二五”规划期间,本市首次编制了“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把“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目标和要求。目前,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体系,使民生服务全面覆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p>

  生活服务细化到“从出生到去世”</p>

  每逢丰台清真寺的礼拜活动,丰台镇的宣传部长魏红霞就多了一个新职务—“交通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工作的她,为了方便穆斯林群众“入寺”,将社区市民文明劝导队、城市执法队、小区物业、停车管理公司组织起来,在清真寺周边形成了一个个“人工交通枢纽”。尽管路不宽、车位不多,但有序的疏导让这里很少拥堵。</p>

  以清真寺为中心,附近的正阳北里社区、永善社区和东幸福街社区形成了一个民族宗教示范区。</p>

  围绕少数民族群众的特定需求,本市将政府职能延伸和志愿服务参与相结合,在部分民族工作重点街道建立了“从出生到去世”的民族特色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入口”—清真饮食、“入土”—殡葬、“入院”—看病医疗、“入寺”—宗教活动等“四入”服务,完善教育、助困、就业等特需服务,形成了一大批“民生街”、“团结社区”和“温馨家园”。</p>

  据介绍,近年来,全市清真饮副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经达到2000家,有一定规模的清真超市和超市清真专区数量达到16家并保有141个规范化清真食品经营专柜,网点布局与有清真饮食习惯的10个少数民族群众的人口分布吻合度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全市5个民族乡均建有政府兴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全市所有的民族村和民族工作重点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均达标、所有的民族村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p>

  近8成民族村民收入达市区平均水平

  “我们在新发地,不仅学会了汉语,也学会了做生意。”2010年春节,新疆商户麦麦提&middot;阿不都热依木等19家商户用汉语给新发地市场管理处写了一封感谢信。</p>

  每年,新发地市场新疆瓜果的交易额都在30亿元左右,来自和田、喀什两地的许多维吾尔族商户在此经营了10多年,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商户“能进京、能致富”,新发地市场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他们给予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比如收取更低的摊位租赁费、对困难地区商户减免入场交易费、建立特色农产品展销大厅、组织大商户集中签约民族地区商品在京销售。</p>

  此外,新发地市场还用汉、维吾尔双语编辑了《来京人员工作生活指南》,为维吾尔族商户提供周围宗教活动场所的信息,解决好他们看病就医、租住房屋、子女就学等问题。不少商户说:“我们通过卖瓜果致富,市场对我们的尊重和关怀则像瓜果一样甜蜜。”</p>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为少数民族群众致富提供帮扶,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在京郊农村,少数民族乡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有的地区深入发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以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为着力点,推动整体水平提升;有的地区财政投入加大,“以奖代补”考核奖励体系逐渐确立,区县、乡镇和民族村干部群众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有的地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逐渐形成了城镇工业聚集、农业科技带动、民族特色旅游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发展态势;有的地区积极培训新型农民,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经验深入人心,部分农民已经成为有资产、有社保、有岗位、有组织的新农民。</p>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本市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为15726元,数额、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市郊区平均水平。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2%。此外,全市已经有77%的民族村人均收入达到全市或所在区县平均水平,民族村第三产业占比也达到了56%。</p>

  民族文化服务形成若干品牌项目

  在满、壮、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占1/4的平谷中南海爱心民族小学里,孩子们既能学习到汉文化中的精髓,又能在押加、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和都塔尔、冬不拉等民族音乐课程中精进技艺;在1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红联北村社区,每逢传统佳节,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就要为大家献上驴打滚、艾窝窝、紫菜包饭等民族美食,并现场讲授制作工艺;在德胜街道,每年一场的“民族团结运动会”更是将角球、蹴球等少数民族特色竞技项目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还是京郊的民族乡、民族村,以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为主题的文化服务项目,既是群众生活中的“开心果”,也是首都文化繁荣的一道风景线,其中,若干品牌项目更是深入信心。在影视界,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北京民族电影展,成为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亮点之一,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与全世界观众见面;在体育界,北京民族健身操舞大赛已经被列入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活动之一,参加活动的群众队伍共200多支5000多人,覆盖16区县;成立于1991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北京民族联谊会,是大型活动服务保障的能手,少数民族群众参加60周年国庆群众活动时民族盛装由它定制。第八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期间,它又推出了《首都民族团结书画长卷》特色展览。</p>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本市已经形成规模以上民族文化品牌活动22个,形成了北京市曲剧团、北京华映世纪民族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昌平二中民乐团等优秀文艺品牌队伍。在全市50个民族工作重点社区,116个民族村里,全部建有公共体育场地。7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还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此同时,本市还在完善中华民族博物馆、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等市级博物馆建设基础上,新建立街、乡、社区民族文化博物馆7个,校园内博物馆(展室)24个。</p>

  新闻链接

  民族关系突发事件三年“零发生”</p>

  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来京务工人员,本市通过教育培训、联合执法检查等措施,在就业、房屋出租、城市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贯彻了民族平等政策;在处理和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问题和矛盾时,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干部、民族界代表人士、民族地区驻京机构和流出地政府作用。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服务好、管理好、团结好”的方式方法不断健全完善,少数民族群众信访量呈下降趋势。三年来,全市实现涉及民族关系突发事件的“零”目标。</p>

  443个重点项目在民族地区落地

  截至2013年6月,本市累计组织支援民族地区重点项目443项,支持重点项目资金54.57亿元,为对口支援地区在京举办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182期,培训各类人员8359人。同时,还完善了文化、教育、卫生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工作机制,共完成文化援助项目39个,受益群众330万人;援助学校92所,派出优秀教师388名;卫生援助项目73个;援助医院10所。</p>

  7亿元投入缓解少数民族儿童入园难</p>

  由于民族习惯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儿童对于幼儿园的选择有特殊的需求。2011年,本市投入了专项资金4335万元,用于加强中小学清真食堂和清真灶(窗口)建设;2013年投入7亿元用于200余所新建改扩建和改善办园条件的幼儿园,目前已完成西城区南片回民幼儿园扩建2200平方米,民族团结幼儿园扩招班2个,东城区正在新建崇文回民幼儿园分园,西城区月坛街道改建民族幼儿园1个,朝阳区扩建民族班1个。100多所村办幼儿园正在建设。在新建幼儿园中,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幼儿园也有望解决清真餐的问题。</p>

  民族团结表彰纳入市委市政府表彰序列</p>

  本市将民族团结融入“北京精神”,作为市民公约的重要内容,并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纳入了市委市政府表彰序列。198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首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前共举办了7届,共表彰了843个先进集体、1503名先进个人。“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也因此成为了北京市民族工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在2013年年底举办的第七届表彰活动中,通过层层推荐、总结典型经验,共产生了399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既有机关学校,也有基层街道社区,既有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也有在本部门本职岗位为民族团结默默奉献的典型,分布面广、代表性强,时代性突出,集中展现了五年来首都各族各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风貌、新经验、新成效。</p>

  小知识</p>

  56个民族</p>

  在京“聚齐”</p>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80.1万、流动人口30余万。北京市共有5个少数民族乡和116个少数民族村,分布在12个区县、54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乡村总人口的40%。</p>

  五个民族乡</p>

  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p>

  朝阳区常营回族乡

  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p>

  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nbs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