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医卫援疆凸显“北大荒精神”
2014-01-06 13:52:37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黑龙江医卫援疆凸显“北大荒精神”
从旅游资源禀赋来评价,黑龙江省对口援建的阿勒泰地区东三县和兵团第十师,都是原生态的休闲胜地;从医疗卫生条件来评价,这里是“偏远落后”的代名词。黑龙江省农垦局的一些援疆医生认为,与内地相比,受援地是医疗卫生人才和技术的“荒原”,在这里要发扬“北大荒精神”。哈尔滨市的一些援疆医生则说,受援地的医疗水平与哈尔滨的相差10年,在援疆期间一定要竭尽所能地缩小这个差距。<br />
2013年12月25日,记者从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了解到,3年来,黑龙江省一直将医疗卫生援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密切联系援受双方感情的重要窗口。一批批援疆医疗专家远道而来,一茬茬受援地医生迅速成长,一项项医疗卫生援疆工程落实到位,一个个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在上演,如今,受援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已明显提高,当地的哈萨克族群众一提起便说“佳克斯”(哈萨克语意为“好”)。<br />
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br />
对黑龙江省的援疆干部来说,他们的第二故乡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和兵团第十师各团场,是环境陌生和条件艰苦的地方。<br />
“北大荒精神”,是很多黑龙江人战胜困难的法宝。2010年隆冬,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中心医院的何玉荣等援疆医生,来到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时,对这座戈壁滩上崛起的小城很不适应。荒凉和寒冷,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加之初次远离家乡,他们联想到了先辈们刚到北大荒时的心情。<br />
“经常流鼻血,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感到身体不舒服,孤独寂寞感更是难以忍受。”到青河县援疆的哈尔滨市医生王绍祥,回忆起刚到青河县的情景,眉头紧皱。他的同事杜虹表示,最艰苦的是下乡义诊,炎炎夏日,晚上气温骤降,毡房四处透风,穿着毛衣毛裤、盖两床大棉被还被冻得瑟瑟发抖。<br />
然而,当受援地患者络绎不绝地来就诊看病时,援疆医生们将自身困难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们眼里,诊治好受援地群众的病痛比什么都重要。<br />
记者在阿勒泰地区采访,有些援疆医生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比如,援疆医生曲维为了给青河县各族患者解除病痛,为了青河县人民医院外科业务水平上台阶,自己积劳成疾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可他仍咬紧牙关强忍病痛为患者做手术。2011年5月,他不得不离开新疆回家乡治疗时,上飞机前对同事们说:“等我病好了,我还要来援疆。”<br />
黑龙江省不少援疆医生,被哈萨克族农牧民称为“包吾勒”(哈萨克语意为“兄弟”)或“白衣圣人”,这与援疆医生们经常深入农牧区、团场巡诊义诊有关。黑龙江省在做好规划内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诸如“爱心送光明”活动、建立远程会诊平台等一系列自选动作。<br />
把技术永远留在这里<br />
因为意识到时间紧、责任大、任务重,援疆医生们利用好了点滴时间,让自己成熟的技术在此地尽可能地发挥作用。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干部汤海涛告诉记者,指挥部号召援疆医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至少要带出一名徒弟、为所在单位填补一项技术空白、每半年做一次高水平的技术讲座活动。<br />
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业务骨干曲晶东经过不懈努力,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应用了20多项临床新技术,很多技术全疆领先。他表示,每一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都不是那么简单,其中一项技术从准备到实施共用了10个月时间。新技术实施后,慕名而来的患者猛然增多,他只有住在办公室守着。<br />
青河县是典型的少、边、穷、牧地区,但由于黑龙江省几所重点医院的医疗领军人才支援,一些医疗技术并不逊色。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们来到这里后,非常重视人才的“传帮带”工程,他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采取名师带徒形式,培养出了一批卫生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类等方面的人才。<br />
“北大荒”精神中的开拓理念,在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援疆的技术拓展和传承中得到了充分展现。<br />
“3年来,黑龙江省在医疗卫生援疆方面,共带教医生423人,举办讲座1359次,培训医护人员1.15万人次。受援地各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原来上不了手术台的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手术,福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转诊率接近于零。”汤海涛说。<br />
据悉,在对受援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方面,黑龙江省创新柔性引才模式,从2013年起,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疗专家到受援地开展短期医疗援助;每年对100名乡村卫生院(室)的医疗人员在疆内进行培训。<br />
2013年12月25日,记者从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了解到,3年来,黑龙江省一直将医疗卫生援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密切联系援受双方感情的重要窗口。一批批援疆医疗专家远道而来,一茬茬受援地医生迅速成长,一项项医疗卫生援疆工程落实到位,一个个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在上演,如今,受援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已明显提高,当地的哈萨克族群众一提起便说“佳克斯”(哈萨克语意为“好”)。<br />
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br />
对黑龙江省的援疆干部来说,他们的第二故乡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和兵团第十师各团场,是环境陌生和条件艰苦的地方。<br />
“北大荒精神”,是很多黑龙江人战胜困难的法宝。2010年隆冬,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中心医院的何玉荣等援疆医生,来到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时,对这座戈壁滩上崛起的小城很不适应。荒凉和寒冷,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加之初次远离家乡,他们联想到了先辈们刚到北大荒时的心情。<br />
“经常流鼻血,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感到身体不舒服,孤独寂寞感更是难以忍受。”到青河县援疆的哈尔滨市医生王绍祥,回忆起刚到青河县的情景,眉头紧皱。他的同事杜虹表示,最艰苦的是下乡义诊,炎炎夏日,晚上气温骤降,毡房四处透风,穿着毛衣毛裤、盖两床大棉被还被冻得瑟瑟发抖。<br />
然而,当受援地患者络绎不绝地来就诊看病时,援疆医生们将自身困难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们眼里,诊治好受援地群众的病痛比什么都重要。<br />
记者在阿勒泰地区采访,有些援疆医生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比如,援疆医生曲维为了给青河县各族患者解除病痛,为了青河县人民医院外科业务水平上台阶,自己积劳成疾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可他仍咬紧牙关强忍病痛为患者做手术。2011年5月,他不得不离开新疆回家乡治疗时,上飞机前对同事们说:“等我病好了,我还要来援疆。”<br />
黑龙江省不少援疆医生,被哈萨克族农牧民称为“包吾勒”(哈萨克语意为“兄弟”)或“白衣圣人”,这与援疆医生们经常深入农牧区、团场巡诊义诊有关。黑龙江省在做好规划内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诸如“爱心送光明”活动、建立远程会诊平台等一系列自选动作。<br />
把技术永远留在这里<br />
因为意识到时间紧、责任大、任务重,援疆医生们利用好了点滴时间,让自己成熟的技术在此地尽可能地发挥作用。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干部汤海涛告诉记者,指挥部号召援疆医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至少要带出一名徒弟、为所在单位填补一项技术空白、每半年做一次高水平的技术讲座活动。<br />
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业务骨干曲晶东经过不懈努力,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应用了20多项临床新技术,很多技术全疆领先。他表示,每一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都不是那么简单,其中一项技术从准备到实施共用了10个月时间。新技术实施后,慕名而来的患者猛然增多,他只有住在办公室守着。<br />
青河县是典型的少、边、穷、牧地区,但由于黑龙江省几所重点医院的医疗领军人才支援,一些医疗技术并不逊色。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们来到这里后,非常重视人才的“传帮带”工程,他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采取名师带徒形式,培养出了一批卫生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类等方面的人才。<br />
“北大荒”精神中的开拓理念,在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援疆的技术拓展和传承中得到了充分展现。<br />
“3年来,黑龙江省在医疗卫生援疆方面,共带教医生423人,举办讲座1359次,培训医护人员1.15万人次。受援地各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原来上不了手术台的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手术,福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转诊率接近于零。”汤海涛说。<br />
据悉,在对受援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方面,黑龙江省创新柔性引才模式,从2013年起,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疗专家到受援地开展短期医疗援助;每年对100名乡村卫生院(室)的医疗人员在疆内进行培训。<br />
关键词:黑龙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