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书屋为各民族交流、传承民俗文化架起桥梁
2014-01-12 20:45:50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王蒙书屋全面展现了王蒙先生上世纪70年代在伊犁的生活场景、创作情景和文学创作成就,并再现了王蒙先生与当地群众同室而眠、同桌而餐,结下深厚的情谊的场景。应当说,王蒙书屋的建立是一次良好的文化契机,也是难得的文化资源,如何把握契机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文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则是值得思考的。</p>
特定的场景不同的文化形态</p>
伊犁具有不同于新疆其它地方的特色,地理位置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浓厚的维吾尔族现代戏剧于1912年诞生在伊犁。这三点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催生了特定的场景不同的文化形态。王蒙将伊犁的生活看作是来自于生活的一种文学源泉。但是王蒙在这里不仅仅吸收了文学的源泉,也让他在这个空间中看到另外一个民族生活的不同形态以及该民族的生活价值,所以很好的展现了一幅边疆的民俗文化画卷,王蒙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在他的《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校园》等众多作品中可以发现,王蒙先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新疆情节,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永远是新疆的王蒙、永远是伊犁的王蒙、永远是巴彦岱镇农民兄弟的王蒙。”在这个意义上王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由于王蒙给人民带来的精神享受,在这个场景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伊犁走向全国有了一个文化基础,成为边疆民俗文化不断发展的一部分,为建立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做出了贡献。</p>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p>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封建思想,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文化现象。王蒙以他独特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不同的场景、风光、民俗。不经意间展现了一幅边疆壮阔的画卷。“王蒙书屋的价值就在这里,探讨各族人民团结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尊重,引导人们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尊重、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伊犁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蒙与新疆各族人民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实为新疆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和精神财富,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生动教材。“王蒙用文学的眼光和笔触,用他独到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 ‘这边风景’的美丽,展现各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各民族早已结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p>
打造伊犁名片主线的关键点</p>
据了解,现今王蒙书屋已成为伊宁市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层干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阵地。巴彦岱政府外宣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结合这三个教育基地,挖掘当地塔兰奇民俗文化。通过文艺活动、景点参观、学习考察、远程教育等平台不断延伸王蒙书屋内涵,范围。二是借助王蒙书屋平台,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基础上,融入了伊犁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当地经济,通过特色农家乐,一条街打造,旅游景点开发带动周边居民致富,加强多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p>
王蒙书屋活动策划者奋斗(网名)告诉记者,作为王蒙书屋的关注者,想通过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借此让致力于文化、艺术、学术交流、研究的专家及各届人士这样的平台。近期正着手在王蒙书屋开办双语、民族舞蹈、音乐培训班。“王蒙在伊犁巴彦岱生活了八年,期间学会了维吾尔语,不仅能与居民进行语言沟通,还可以进行汉维互译,继承了民族团结精神的良好风尚,加强了各民族的了解,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王蒙先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奋斗告诉记者开办培训中心的原由。</p>
“再次王蒙书屋需要各种动态鲜活的元素填充,使其文化活动更加多彩,逐步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不仅是传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同时承载着年轻人对王蒙书屋其他功能的创新发挥。”奋斗这样对记者说,民俗旅游文化不是孤立的,需要持续的动力,根据政府的发展方针,更好的配合伊犁州、市,巴彦岱镇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民俗文化发展添砖加瓦,为百姓带来更多的收益,达到当地老百姓物质文化的“双丰收”。</p>
兼顾基础和亮点,让“这边风景”独好</p>
借助王蒙书屋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学者来到新疆、来到伊犁,结识伊犁的民俗旅游文化,进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传播民俗文化、扩大民俗文化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的作用,以便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伊犁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伊犁名片”我们可以做很多文化交流,有更多机会开阔人民群众的眼界,提升文化精神层次,树立文化主流价值观,形成社会价值认同,为社会道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文化的支持。</p>
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给我们带来多样的生活方式,除了经济发展给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以外,文化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探究和提升。内地旅游业发展的知名度高于内陆边疆城市,如何吸引国内外游客学者,发挥本土文化生产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伊宁市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要认识并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当今新疆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彰显新疆地域文化魅力,不断开创新疆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p>
第二、要区分开娱乐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内容。政府监督,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把握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发挥各类市场资源参与竞争,娱乐活动产品需要市场、消费为民俗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形成良性的市场发展模式。</p>
第三、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点线面的整合规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有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面对旅游淡季阶段,加大电视、媒体、广播宣传力度,以周边自然风光带动其旅游项目。组合旅游点、统筹搭建游客、企业、政府部门多项要素,为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环境。</p>
巴彦岱旅游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王蒙的知名效应,首先打造完善的景点设施,服务一体化的民俗旅游“文化一条街”的形式,为其它旅游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汇演活动,为周围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读书、特色餐饮一系列配套服务场所;其次外延到旅游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家访,扶持推出特色旅游商品、民族特色餐饮,开展本地旅游服务、维吾尔族手工制品、服饰。通过旅游群点组合、规划紧抓旅游开发的全局性,使本地外地游客了解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再次,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各族人民亲身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才能使文化不被放置在高、大、空的境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张春贤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便是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市场化改革、产业化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生产竞争力。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不能简单的把市场经济和民俗文化发展对立起来。更不能将民俗文化当做“嫁妆”转交给市场经济任由其摆布。”巴彦岱宣传办负责人说。文化不再单纯搭台,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相信随着民俗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各行各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p>
记者感言:</p>
有关于王蒙书屋民俗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发展规划现今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划设计方案,特色的文化精品优势发挥不是特别明显,仍然停留在地方乡镇探索的过程中。打造伊犁民俗文化并非孤立的依某个环节完成,王蒙书屋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链,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建立这样的桥梁可以使当地民俗文化走出新疆,拉近与全国人民的距离,保持独具特色的民俗特点,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脱颖而出,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民俗优秀精华。</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