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坚守五指山区四十三载 送医问药情满黎村

2014-01-14 08:27:0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坚守五指山区四十三载  送医问药情满黎村
  43多年前,在连绵的五指山脚下,有这么一个人,爬山路、淌小溪,不管风吹雨打,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群众行医。43多年后,还是在这个山脚下,这个人依然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次次完成接诊任务,一次次地为黎族村寨病人送上了安康。<br />
  他就是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中兴村委会什味村黎族村民王成瞩,坚守五指山地区四十三载,送医问药情满黎村。<br />
  提起王成瞩,在上千余人的中兴村委会,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人不认识他。王成瞩,1953年出生,黎族,中共党员,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事村医至今。43多年来,他从不更换岗位,无怨无悔,也从未出现一次误诊地为乡亲们看病,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广大黎族村民。<br />
  中兴村是一个边远山区,离上安乡有12公里,距县城近50公里,在这样一个偏远、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差、收入低微的情况下,是什么让王成瞩一生坚守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的?近日,笔者因调研工作走进中兴村,听王成瞩讲述他的行医史。<br />
  “乡亲的疾病让我选择了村医”<br />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笔者从琼中县城营根镇出发去中兴村,沿着盘山公路,弯道一个接着一个,颠簸了1个多小时才到中兴村。<br />
  见到王成瞩时他正穿着白大褂,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给黎族村民朱月妹听诊,一米六几的个头,黝黑的皮肤以及长满皱纹的脸在大白褂的隐映下更显黑显健。<br />
  “你这是扁桃体发炎太厉害而引起的,我给你打些点滴就没事了。”年过六旬的王成瞩拿着听诊器,用体温计测一下病人的体温,然后让朱月妹张大嘴巴,用手电筒照了一下说。王成瞩那和气的话语缓解了朱月妹的疼痛。<br />
  “平时我们只要是小感冒或是皮外伤,都会让王大伯给我们看病。”正在打点滴的朱月妹告诉笔者。<br />
  说起王成瞩,在千余人的中兴村里,无人不认识他,他不仅是一名农民,同时还具有另一身份乡村医生。<br />
  1970年中兴村有疟疾流行,当时中兴村有600多人,多半人都患病了,时值文化大革命令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困难,没钱医治,患病群众无法下田干活,有的甚至带病下田,由于过于劳累,病倒在地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br />
  “要是有一位医生来给群众治病就好了。”看到这一切,当时王成瞩的爸爸有一种想着救死扶伤的渴望,只怨自己无医学知识,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哀叹道。<br />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爸爸的这一哀叹声,却给王成瞩指引了从医之路。当时,刚初中毕业,怀有着一颗善良之心的王成瞩,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直想着做点啥,而在爸爸这么无意中的一声叹息声中,激发了他学医的热情,于是找到村委会(当时是大队)书记黄元精说他想学医,至少懂得简单的感冒打针也行。<br />
  机会总为有目标的人准备着,正当王成瞩愁着该如何去学医之时,1970年的下半年,在村里听说县卫生局有保送到院校学医的名额安排,学成回来后可以给村民看病,也就是当时的赤脚医生。时任大队书记黄元精想到了王成瞩,并问他有学医这个机会,要不要去学习。当听到有这个机会去学医时,王成瞩毫无犹豫就答应了。<br />
  “救死扶伤是我从医的不变信念”<br />
  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为了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后能独立行医,王成瞩在校勤学苦炼,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由于王成瞩用功,在校表现好,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次年学业完成之后,王成瞩一回乡就踏上了行医之路,这一踏就是43个年头。<br />
  刚工作时,没有卫生所,唯一的工作用具就是一个药箱,当时条件很艰苦,可王成瞩不怕,回忆起从医的历程时,王成瞩说,记得妚甫村的黄元精,也就是当时的大队书记,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当时已是晚上12点,黄元精气管炎发作很厉害,黄元精的小儿子跑步到3公里以外的中兴村找王成瞩。接到消息后,王成瞩背起药箱,三步并作两步走,只用半个小时就到黄元精的家中,当时黄元精呼吸困难,经过一番的诊断,确定为慢性支气管炎,王成瞩给黄元精打了针、服了药,一个多小时后,黄元精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之后的五天里,王成瞩天天去黄元精家查看病情,直到黄元精完全康复。<br />
  “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在黄元精完全康复后,王成瞩对自己第一个治好的病人心里感觉很高兴,也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选择。<br />
  1970年至1988年在中兴村行医的过程中,没有工资报酬,1989年,长征农场招收职工,王成瞩迈进了农场,仍就当着医生。2002年,长征农场划归地方管理,王成瞩也随之从长征农场来到中兴村,但不管在哪里工作,王成瞩从事村医的岗位一直没变。<br />
  中兴村位于上安乡比较偏远的山区,与上安乡墟距离有10多公里。据当地群众介绍,即便现在已经修建了硬化道路,交通便利,但若是碰上下雨天,山区道路也是很难行驶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村子里,王成瞩依然坚守村医岗位43年,常年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去出诊。<br />
  谈起行医的历程,王成瞩记忆犹新。<br />
  1979年,什那训村吴福克6岁的小孩晚上一点钟突然发高烧,吴福克急着来到王成瞩家让其给孩子打针治疗。得知消息后,王成瞩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冒着大雨,赶到吴福克家,给小孩打针医治,直到凌晨4点钟,小孩退烧了王成瞩才背起药箱放心回家。当时山里的夜很冰凉,雾水又浓重,淋了一身湿的王成瞩又累又冷,可是一想到小孩退烧了,心里便踏实了,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br />
  1986年,什况村的王启飞其爱人生产第一胎,时值下午2点钟,太阳火辣辣的,正在用牛耕田的王成瞩看到王启飞急匆匆地赶来,说自己的妻子快分娩了。王成瞩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农活,收拾好药箱药具,加快步伐,沿着3公里的山路赶往什况村,成功为产妇接生。<br />
  2011年春节,正当王成瞩全家吃着团圆饭的时候,什况村的王呈摔倒骨折,得知消息后,王成瞩放下碗筷,顾不上大年初一一家人的团圆,唤上儿子,背起药箱,父子俩骑着车就赶往什况村王呈家。因为王呈骨折得很严重,身边又没有手术器具,王成瞩父子俩简单地用胶布和绷带包扎、固定好伤者受伤的部位,直到120救护车的到来……

  从远到近,王成瞩慢慢回忆,一个一个的故事,一次一次的成功医治,王成瞩都是那么清晰的记忆着。<br />
  “这一辈子为群众看病不下万人次了。”王成瞩举起右手略算一下曾经走夜路、爬山坡、淌小溪过小河的行医史。<br />
  不管路多难行,工作条件多么艰苦,王成瞩从不动摇为村民行医的决心,一直坚持下来。<br />
  “从未向赊账患者追债”<br />
  在与王成瞩的谈聊中,笔者发现王成瞩在行医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秘密。<br />
  翻开王成瞩厚厚的记录簿,笔者发现有不少村民因为没钱而赊账,什况村的王海忠,感冒打针200元;万藏一队王亚龙300元&hellip;…

  王成瞩从记录簿里略计一下,共有3000多元的赊账了。他说,我是每年都清理的,其实要真正算起来还不止这些,有些账没有记录下来,因为不少赊账的病人,已经不在世了。<br />
  “咱们村里的群众本来就经济拮据,生活过得困难,看病赊账是常有的事。”收好簿子,王成瞩说。<br />
  即便如此,王成瞩告诉笔者,就算让他自己掏腰包,他也从来不向病人追债。他说,这些病患者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众,或是单身残疾的,或是家庭人口多小孩上学负担重又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br />
  王成瞩不仅是一个好村医,而且还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好村民。上世纪80年代,他从事村医时,常常有群众因没有钱看病而赊账。他说,群众常赊帐,我也因经济拮据而难以进药物,一想到没有药物,就无法为病患者看病,心里就着急。此时,他不是去向患者追债,而是大力发展产业,种橡胶、养牛等。“在当时,我家不是最富有的,但还是不至于穷到揭不开锅,每当有困难的病人到来,自己就是掏腰包也要为病人医治,从不向病人追债。”王成瞩如是说。<br />
  “大家都是一村人,作为医生就是要把治好病人放在第一位,其它的都不是很重要。”王成瞩视乡亲们如自己的亲生兄弟姐妹,无论多苦多难,从不向赊账患者追过一分钱的债。<br />
  王成瞩就是这么善良、真诚地为村民们从医,而且每一次行医过后都不忘记留下村民的电话,以便了解病情。王成瞩的细心、体贴以及善良行为,在当地黎族群众中有口皆碑。<br />
  王成瞩说“钱不是万能的,只要我能医治好村民的病,我就开心了。”<br />
  “希望儿子能一辈子为村民服务”<br />
  王成瞩与原配妻子育有一女,在女儿3岁的时候,他的爱人不幸去逝,他一个人种田放牛,含辛茹苦把女儿扶养长大,后经别人介绍,他与现任的妻子相识并结为夫妻,夫妻俩相敬如宾,他不畏辛苦地视妻子带来的儿子王亦如自己的亲生儿子,甚至比亲生儿更亲地扶养成长。<br />
  在女儿还小的时候,王成瞩就一直有一个担心,以后自己老了,女儿长大嫁人了,谁来接替他继续为村民看病。<br />
  这个担心,让王成瞩在王亦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王亦长大后能像他一样当个村医,为村民治病。<br />
  就因这个担心和这个想法,在王亦懂事时,王成瞩就经常带着小王亦上山采药,自己给村民看病时,让王亦坐在身旁,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乖巧善良的王亦每一次都不忍心看到父亲一个人忙着,也想帮点什么,可自己又无能为力,特别是看到村民生病痛苦的样子时,他的心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从父亲的身上,王亦在不知不觉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村医的不容易,更知道那是不可或缺的。<br />
  王亦自小耳濡目染父亲为民行医,在中招报考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卫校。现年仅25岁的王亦,本可以像别的年青人一样到大城市去闯,去过把瘾,可王亦没有,他选择了跟爸爸一样,从事每月只拿到政府补贴420元的村医这一职业。<br />
  “从没有后悔过。”当笔者问起王亦为什么把青春浪费在山区里时,他只是说了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的无悔选择,更是道出了要实现爸爸心愿的决心。<br />
  
关键词:山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