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民间曲艺兰州鼓子:老“鼓迷”一生的坚守

2015-01-05 21:30:20 作者:phpcms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0

 \

  一架扬琴,一把三弦,琴音悦耳,弦声动听,再配上音域幽广的唱腔,三个人,就是一台兰州鼓子戏。

  兰州鼓子对很多的老兰州来说,都是从小听,从小唱,玩了一辈子的东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是在乡村的家庭院落,还是城镇的茶肆酒楼,兰州人婚丧嫁娶,请客宴会,“鼓迷”们总是会聚在一起弹唱几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兰州鼓子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借着这股东风,出生在鼓子世家的郑永瑾在2007年和几位“鼓迷”一起,申请创立了兰州市七里河区鼓子协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兰州市鼓子界里面,比较出名的老艺人都在我们七里河区,所以我们七里河区的鼓子是很有底蕴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之初,就有注册会员五十多名,很多之前处于分散状态的“鼓迷”们都加入了进来。

  屋外滴水成冰,屋内却热闹非凡,兰州市七里河区鼓子协会的会员们早早地来到活动场所,围着火炉喝两壶热茶,听两首曲子。这边唱的聚精会神,那边听的认真仔细,唱到高潮,众人会一起帮腔几句,秩序井然,配合默契。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曲结束,掌声未落,就又有人迫不及待地等着上场。

  记者发现,七里河区鼓子协会的会员以满头银发的老者为主。正在演奏的这位老先生,头发雪白却依然精神矍铄,他气息均匀,神态自若,声音时而高亢,时而婉转,三四十分钟不间断的演唱,他却看起来丝毫不费力,郑会长说,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唱了一辈子了。

  “我们的会员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左右,最大的有八十几岁的,年龄最小的也已经四十多岁了。”说到会员的年龄,年近花甲的郑永瑾坦言他们现在属于老龄化群体了。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兰州鼓子是听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的爱好,他们无法割舍,寒冷的天气,狭小的活动场所,无法阻挡他们的热情。

  “我记不清楚唱了多久了,记不清楚了。”说起自己和鼓子的渊源,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徐占元笑着摇头,太久远的记忆,老人眯起眼睛想了很久,还是记不起具体的年岁了。他说,很小的时候就听了,很早的时候就唱了。旁边的一位名叫代立登的老者说:“这些天太冷了,老爷子有点感冒,前些日子还拉三弦儿呢,拉得好着呢。”

  这位古稀老人也是协会的元老,他用手轻轻地替演唱者伴着奏,“我唱了三十几年了,现在还唱的动,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唱下去,唱完了心情也舒畅啊”,正说着,台上演奏完毕,代老激动地鼓起掌来。

  在一群满头白发的老者中间,一位女会员显得格外注目。她叫于桂香,五十多岁的她跟这些爱了一辈子,与唱了一辈子的老“鼓迷”们相比,资历要浅的多,可是就凭着对兰州鼓子的一腔热爱,没有一点基础的她,愣是在一年内就把这种字少韵多,学起来极其费时费力的曲子学会了。

  “我把老师们唱的曲子录成磁带,等晚上家里人都睡了,就自己一个人学习,经常学到半夜一两点。”以前,兰州鼓子是男人的专利,今年11月9日,七里河区鼓子协会受邀前往南京表演,于桂香也第一次登台演唱。

  时代的发展让这种古老的曲艺难以融入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去,可是这些老一辈的“鼓迷”们却依然在坚守,谈到兰州鼓子的传承,郑永瑾连连叹气,他担心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最终会变成历史资料。

  不过,郑永瑾守护兰州鼓子的信念却无比坚定:“兰州鼓子后继乏人,我们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分享更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知识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服务号:cn_56china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订阅号:com_56china
中华民族文化网 http://www.56china.com
中国元素民族产品http://www.sinofolk.com
(欢迎订购民族服饰,民族产品,民族特色产品,民族中医药,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

关注公众微信服务号:cn_56china

\

关注公众微信订阅号:com_56china

 
关键词:兰州曲艺民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