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乡给予的启迪

2015-04-28 16:26:41 作者:德理特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保护和持续发展民族优秀传统,关心和帮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和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大计。

 

(一)、村镇命名所蕴藏的文化智慧

 

     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峡全长30多公里,“前置”(撒拉语音译;意译为柴集)就是人们习惯上称呼的“孟达”(撒拉语音译;意译为“这里”),居积石峡的中部。

 

     “前置”的撒拉人,以林场和天池为据点,已经生存繁衍发展了700多年。他们依托林木、黄河、积石峡古道,主要从事木柴原始产业和筏子运输业,游走于积石峡峡口两端,甚至更远的地方。

   \

                (循化孟达天池)

 可能是黄河流向的关系,历史上,“前置”以及其他地方的撒拉族商人,一般多数与大河家、甘肃、宁夏、甚至内蒙古的人来来往往。所以与内地文化交往频繁。这些商务活动,把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相传递。这些信息又以不同的符号被记载了下来。据人口普查统计,现在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区,仍然有撒拉人的后裔,原因主要在于此。

 

 但是,虽然如此,“前置”的撒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撒拉族语言”,并没有因为撒拉人与外界别的民族的交流而丧失,恰恰相反,事实上它们被更加完整准确地保持了下来。过去的观点认为,这是“前置”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封闭决定的。但是,能不能去考问别的原因?可不可以探讨一番,“撒拉族人口极少”与“他们的民族个性”,这俩个原因与此有关呢?他们信仰坚定、性格刚毅、气节不屈,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甚至超过重视民族血统!他们唯有团结凝聚,才能从一个外来者变成本地人。

 

 考察“前置”这个撒拉人给自己家园命的名字。它直观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地方的主要特征,同时只用了2个音节“前”、“置”,就抽象概括了这个特征。对这个地方从直观到理性,形成一种认识。所以“前置”不仅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不说撒拉族先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概括表达能力的文明程度很高。如果说这是个个案,此言差矣,不妨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排查,从东到西,“诺嘉”⋯⋯“阿赫勒”⋯⋯“达斯顾勒”⋯⋯“阿勒提乌故勒”⋯⋯“嚓韩督斯”等等,那个不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地方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不存偏见地说,这比“北京”、“上海”,美国的“佛罗里达”、“圣路易斯”、“密西西比”、“俄亥俄”、“阿拉斯加”等等之称谓毫不逊色。

 

 “阿勒提乌故勒”之文化价值,至今为世所瞩目。六棵松树栽种一处,不是“颠狂柳絮随风舞”。这叫有实可证。先人团结凝聚,崇尚松树的风格;生怕后代分裂离心,变成没有骨气的懦夫。远见这般卓识!用心何等良苦!

 

 弘扬民族文化,发扬优秀传统。这是国策和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民族的权利。适逢“和谐社会”旅游文化大发展之契机,私下以为,自治县全面恢复原撒拉族语言的地名,更为彰显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高尚情操。

 

 再回到“前置”这个问题上来说,至今“阿赫勒”相当一部分不精通汉语的、不经常出门的妇女,她们知道、听说过有个地方叫“前置”,却不知道有个地方称作“孟达”,索性嘲笑说:“艾,我在的这个地方就是‘孟达’”。她们没有错,撒拉族语言没有错,错的是后人弄巧成拙!再如,生活在新疆等外地的一些撒拉族老人,他们知道“阿勒提乌故勒”,却不知道循化有个固定的地方名叫“街子”。

 

 “孟达”、“街子”是怎么来得呢?有前辈讲,“孟达山”人入迁“前置”以后,他们对外宣传自己的新居就是“孟达”,由此成名。还有说法,入迁“前置”的人看到满山林木,便说:“就在这里安家吧”,于是这个地方起名“这里”即“孟达”。“街子”则是完全的汉话,译自撒拉语“子赫”一词。而这个“子赫”泛指一切“街市”。并不专指某一个固定不变的地名、村名。比如“阿赫勒”有子赫、“嚓韩督斯”有子赫、“阿勒提乌故勒”有子赫,等等。所以,这两个名字(孟达、街子),相比先人命名的“前置”、“阿勒提乌故勒”,用汉语是习惯好记了,但是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历史上的“反修大队”、“红旗公社”区别又有几何?这样的文化能有生命力吗?短短几十年,现在不是更正一部分了吗?

 

 然而“前置”正面临着搬迁,它会成为黄河积石峡电站的一个库区,随着祖辈生活的家园没入水底,它将被滔滔的黄河淹冲得一干二净。人们的心底,先是留下对它的回忆、记忆,然后是忘却;但是永远留名的仍然是这个具有先见之明的概念“前置”,它将永远镌刻在撒拉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上,它将成为与先人同命运、共荣辱的永恒符号。

 

 私下以为,在撒拉族村史上,值得设一个节日纪念“前置”的搬迁。至少撒拉人不应该忘却这起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

 

 “阿勒提乌故勒”的商潮一浪超过一浪,有的人已经被冲洗得只记的有个“街子”,不知身在阿勒提乌故勒先人的怀抱之中。没有那个特权敢称能充当年轻人的公正的裁决是非的法官,因为一个民族何去何从,需要靠全民族的团结合作、宽容忍让,共同来负起责任、探讨进步。

 

 尊重先人的智慧,他们已经做出了榜样;他们“遍尝百草”、以身作则。借此,谨带去对他们的祈愿!

 

      (二)、撒拉族商人精神“白驼与筏子”缺一则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撒拉人挣脱地域的束缚,紧跟政策。先是零散地或分村分组外出打工,做买卖。先富的人带动影响了别的村民。

   \

        (循化骆驼泉)

      后来是许多人积极参预商潮。国家则以金融、行政等主要手段为杠杆,撬动循化这个人口急增、耕地剧减的自治县的经济发展,政府尤其注重商业,大力支持、用心打造典型,“造船下海”。一时千帆竞发、万木春荣。然而始料不及的海浪险滩,每每折毁搁浅部分没有经验的航船;剩下的能挺风浪的航船,继续劈风斩浪、艰难航行。

 

      这部分撒拉族商人所表现出的精神:坚韧、吃苦、机敏和大胆。

 

      也有部分商人受社会普遍风气的影响,与官府的枉法情形、不洁行为发生投机取巧甚至强取豪夺的关系,迅速使个人利益膨胀和巨大化。这部分人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人因此为人谦和虚心,勤奋学习知识文化,尊重知识人才;有的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财大气粗,自以为是,进而藐视文化法律教育和科学知识人才。前者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因而进步,后者要么后劲不足覆灭,要么苟延残喘,四处投机钻营。他们不懂得现代管理,正是解决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因而纠缠于繁琐事务,精神劳累不堪,势必又反作用于企业的现代化、高速化发展。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仅存在于撒拉族商人中间,它在中国具有一般性。需要特地申明指出,撒拉族商人所表现出的精神,即撒拉族商人所不同于国中其它企业家的个性:是其高傲不屈,勇于失败的民族风骨。有人喻之为不低头的白驼精神。无疑,这部分商人主要集中出生在阿勒提乌故勒一带。借此,有的人用片面的价值标准评价撒拉人,认为阿勒提乌故勒撒拉族商人的精神,似乎代表了撒拉族族人的主要精神。

 

      但是,说“似乎”并不意味着“就是”。即是用片面的经济价值标准来衡量撒拉人的民族精神,也不应该忽略整个撒拉族民族在中国700多年的历史。显然,当今20多年的阿勒提乌故勒商人,确实出类拔粹。可是700多年的撒拉族史上,难道就再没有几个地方曾经成为点燃民族经济发展史的光辉亮点?

 

      有。其中的“前置”即为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甚至是中国撒拉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商业文明堡(证据将在“启迪(三)”提及)。它就像现在阿勒提乌故勒的发展带动了循化西部的经济一样,曾经促进了循化东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它的自然环境、地区特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铸造出很能反映撒拉族民族商人品性的民族商人品格。即在漫长的700年里,撒拉人以无数无畏的牺牲奉献、追求幸福、坚持信仰为代价,不断强化和逐步形成一种战天斗地的黄河“筏子精神”──“大胆冒险、敢闯敢干,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热爱体育的人,都知道中国年年在撒拉人的故乡循化,举办“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全中国、全世界的这些体育爱好者,有义务知道,在“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之先,从某种现实的生活的意义上讲,是前置商人、是撒拉族商人,是他们首创了这个节目,而且把这个节目持续了近700年!他们不是简单地由“南岸达北岸”,而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霜”!去拜访拜访前置的老人,这样的悲壮故事多得多,恰似一槽河水向东流!

 

     所以,如果有人一定要用形象的语言来比喻中国撒拉族商人的精神,那么“白驼与筏子”缺一不就残了吗?因为这两种精神,连同阿勒提乌故勒松树的风格,早已渗入了整个撒拉民族的习性之中;只是商人的不停流动、广泛交际,促进了这种文化精神的加速滲透而已。

 

      白驼是陆舟;筏子是水船。它们载人渡物,带着全体撒拉族人的希望,帮助所有的族人,从困苦贫穷走向文明幸福的明天。

 

      白驼载着族人和他们的理想信仰,翻越千山万水,穿过戈壁险要,经历战争洗礼,受过异族奴役,直至摆脱羁绊,获得自由,找到他们认为能够使他们幸福的“乐土”。

 

      后来这块乐土因为多次受政治迫害,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破裂,这样才有了新疆的撒拉同胞;又因为土地的稀少奇缺与军阀的统治压迫,解放前就出现了青海海西“撒拉村”;还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的撒拉人汽运业建筑业迅速发展,滚滚的车轮,熙熙攘攘、反反复复碾压着青藏线,把成批成群男女老幼的撒拉人纷纷送到世界上人类生存环境最严酷的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乃至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脚下。但是,作为撒拉族的任何一个人,也有权利知道,在中国,由于近700年的黄河筏子游走于大河上下,便留下了现今宁夏、内蒙古以及其他尚不知情的地方的撒拉人后裔。

 

      可见,政策巨变和持续的商潮,必然引发人口的各种迁徙。有自觉的、有自发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这种事情撒拉人无一例外的都遭逢到了,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悲恸;得失“日子给”来自胡达,“爱力亥木咚”,赛拜布还是坚决去做!所以这个民族并未因此而萎靡不振;饱经风霜的遭际与先人就带着的信仰,反倒成为他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人在其中,抚今追昔,怎能不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三)、诠释清真寺雕绘艺术所展示的精神世界

 

附:请见本站“地方报道>青海” http://www.56china.com/2015/0120/102698.html----图文此处略。

 

         (四)、面临搬迁的“前置人”将何去何从?

 

      前置乡撒拉族人口不多。1990年全国人口统计,全乡有5个村委会,7个自然村,16个生产队;总共421户、2074人(现在光前置撒拉族就有1760人,540户)。撒拉族占83.7%。其他民族有藏、汉、回、保安共四个成份。人均收入213圆。

 

      解放后,前置人没有走出大山,木材产业归国家所有。筏子运输业已经不能承担起新形势下的运输业。改革开放之后,人身相对自由,前置人一时没有资金投向新的产业。绝大多数人依然呆在山里,靠稀少的土地和一年一度的外出务工为生。

 

      收入微薄,成了孩子们接受正常教育的主要困难,有的家庭不送孩子入学,辍学率高,升学率低,女童上学更困难。

 

      目前“前置希望小学”,是1996年由北京保洁公司捐建而成。共有小学生240人,住校生63人,1─6年制,13个班,老师共12人,正式教师9人,住校老师6人,吃食堂。学校微机教学欠缺,师资和设备都成问题。近年来,这个小学毕业升高中的少,上大学的不足十人。学生一般是升初中一年或二年后,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现在全乡正在上高中的学生仅十几名。

 

      影响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关系,大中专毕业生不分配;少数正式工作岗位用人,不能公平公正择优录取;没有文化的人,在外也可以挣大钱。这些因素,使多数农民家庭、家长对上学没有了希望。他们更需要很实际的马上能解决现实生存出路的办法。

 

      前置人虔敬、朴实,贫穷、热忱,知足、平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新政以来,他们的生存空间愈加狭窄,不少人年年依靠政府的有限补贴为生,挫伤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远离现实。

 

      国家修建“积石峡水电站”,涉及前置搬迁的问题,在村民中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经济补偿、房舍建设及人口安置等问题,引发出不少经济、法律、就业和社会问题。希望各级政府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尽快帮助国家解决好“归还这部分将失去家园的人一个更好的归宿”。

 

      建成的电站,只要是股份制企业,为了这个“企业”献出家园的所有前置人,都有持有其股份的充分正当的合法权利,必须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国家进步、企业改制带来的益处;否则就不能不质疑这样的建设,因为它无利于直接受其影响乃至以丧失家园为代价的穷苦百姓,还会有益于更远的什么人吗?难道还要拿到国外搞“国际援助”不可?不利于劳动人民的任何事情,必然会劳民伤财。难怪有的人偏激地断言:“窃国大盗;个别人中饱私囊”。假使这样的话不中听,那么有法律事实依据的话应当讲几句:

 

        1、循化是中国撒拉族(“少少数民族”)自治县。

 

        2、循化县是国家认可和扶持的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县。

 

        3、前置(孟达)是循化县的最贫困地区之一。少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4、既然国家决策修建积石峡水电站,那么中央人民政府和投资者,必须依法首先和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前置人平等协商,并无条件考虑和安置被占用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占用家园的前置人的生产生活和事业前途。这样才能没有“后患”,才能减轻自治县政府的各种压力,才是“和谐社会”。

 

       5、少数民族坚信,没有不对人民负责任的人民政府。党和政府,不会利用任何一个人的无知、不懂法律政策,而对任何一个人实行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愚民政策”,欺瞒哄骗,打压逼吓。

 

      诚然,前置的人,眼下亟待解决的,仍然是如何摆脱他们所处的实际贫困现状。

 

      从前置人自身所能做的来看,走访多位前置人,他们反映,只有极少数意见赞成让孩子们外出闯荡。绝大多数家长,反对孩子们外出打工。他们希望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过传统的日子。

 

      因此,现在前置人在外打工的极少。

 

      其实,这个前置人700年来一直持续的“传统的日子”,随着“林木业”和“筏子业”的消失,已经不复存在。当代的前置人必须面对现实、艰苦奋斗,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再一个问题,就是前置清真寺。出于“省级重点文物”的考虑,现在它还没有接到搬迁的官方通知。由于历史沧桑,建筑古旧,许多地方开始松动、变形、倾斜。急需加固、补救和维护。各级政府经过认真考察、核实、调研,已经作了同意维护的重要批示。但是,资金一时没有到位,民间筹资有一定的困难,前置人担忧着急,只好使用传统简单的一些土办法进行零零星星的补救,虽然这样不利于文物的保持维护。

 

      前置人殷切地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实实在在地关注和重视这个循化最古老的清真寺。爱惜这个属于国家的、世界的、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做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罪人!做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累世”功臣!

         \

                      (春天微笑着希望)

      困难重重、千头万绪的历史古镇前置,它的人民已经在痛苦地探索、尝试新的前景。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黄河筏子”先辈的血液;一旦走出家门,背负起“筏子”的精神,他们必将势如破竹、再现辉煌。

        ⋯⋯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

      支持他们,莫要袖手旁观;为自己这些正在身处窘境的同胞援手击节吧!

                                        

                         

注:通过和前置人的交流接触,立刻感觉到这个地方的民风平实、人文深厚。也意识到这个地方存在着一些需要加紧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后来把其中的一些感受认识分别写成“孟达给予的启迪(1)─(4)”,以此纪念这个撒拉人历史上作用显要、文明悠久的古镇,纪念即将搬迁的前置,纪念前置撒拉族同胞又一次即将踏上“寻找希望乐土”的征程。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关注支助前置的同胞找到新的“乐土”。

值此之际,也呼吁从事撒拉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事业的人,假如方便,不妨或写作或创作,或记述或回忆,或采访或约稿,或收集或整理,或调查或研究,总之能够为纪念前置而留下一些关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遗产。

撒拉族的一些学校、学术、新闻媒体等,也可以围绕前置搬迁展开“前置的明天,我心中的前置,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题目的征文宣传活动。然后统一整理成册,成为一段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文字见证。

在自己民族的一部分发生巨大的历史变迁的时候,整个民族自然会“有动于衷”。夙兴夜寐、忧思难眠,人之常情、不能不察。

综上建议,纯属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他人无涉。

 

图文作者:冯文怀;联系邮箱fwh526@yahoo.com或者qq810579611

 

 

 

       

                          

上一篇: 道西社区参加全旗“益寿杯”门球兵乓球

下一篇: 那吉镇农服中心关于做好应对大风降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