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 走进传统美食 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举办民俗文化实践课
2015-06-06 14:23:4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近日,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举办民俗文化实践课。这堂实践课的主要内容是制作蒙古馓子,通过学生和家长、教师共同制作的过程,使民族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古往今来,蒙古族牧民在居住、穿衣、骑乘方面,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在饮食方面,也独具民族特色。羊油馓子就是他们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从外形看,羊油馓子很像是蒙古族牧民家的羊圈门子。它是根据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特点而产生的。这种食品携带方便,食之香甜。牧民放牧或外出,饿了可以干咬着吃,也可以背上一壶奶茶,泡着炒米一起同食,既耐饿又实惠。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走向市场化,也渐渐忘却了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小学生就更无从知道传统美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了。为了使博大精深、世代相传的民族传统能继续得以继承和发扬,也为了唤醒小朋友们对美食的兴趣,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开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馓子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不仅懂得民族传统美食的方法,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现场,蒙古族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看着现在的蒙古族年轻人他有些焦虑,因为他发现身边能清楚的知道蒙古族习俗、习惯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制作馓子几乎不感兴趣。 据了解,一年四季,牧民们都喜欢制作羊油馓子。只要有贵客光临,好客的主人都会请客人品尝羊油馓子。羊油馓子同其他各种各样的食品叠放于餐桌之上,竞相媲美,招人垂涎。盛羊油馓子的盘子往往放在最顶端,顶端那盘羊油馓子上放着4至6颗红枣,象征吉祥如意,供客人观看;还有一盘不放红枣,供客人品尝。羊油馓子外形酷似小楼房,整齐、雅观,无论纵看、横看,都能呈现出一种线条美。 如今,居住在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汉族牧民,都有喜食羊油馓子的习惯,这种美味食品也成了农牧民最好的早点。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