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猎猎飘舞的藏族经幡文化

2015-09-22 23:21:37 作者:高城 来源:中国西藏 浏览次数:0

在藏区走访,我们发现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别的大大小小的喜庆事,如婚嫁、建新房、外出朝拜等等,人们都会插挂五彩风马旗,以表达自己的求吉心愿,祈求神佛的庇佑。因为,在藏民心中,插挂风马旗象征着与神佛进行沟通
   进入青藏高原,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便是在高原劲风中猎猎飘舞的风马旗。青藏高原上这种独特的人文风光风俗,传达着藏民族人与神佛交流的神秘信息。

  风马,藏族人叫“隆达”,就是风和马的意思。“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无形的马。”藏族人以五彩的旗子当风马,与雪域守护神即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交流,来保护各部落的安宁祥和。风马旗(经幡)中心印有一匹背驮象征福禄寿财兴旺的“诺布末巴”(圆锥形火焰图案)飞奔的马,还有一些图像、咒语、经文或祈愿文等。

风马旗 来自昵图网
风马旗 来自昵图网

  在藏区走访,我们发现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别的大大小小的喜庆事,如婚嫁、建新房、外出朝拜等等,人们都会插挂五彩风马旗,以表达自己的求吉心愿,祈求神佛的庇佑。因为,在藏民心中,插挂风马旗象征着与神佛进行沟通,可达成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而且经幡串结的越长越好,挂的越高越好,以至有长达百米多的经幡串。

  风马旗是藏族人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游牧的藏族人,每每迁徙搬家,搭好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周遭和帐篷顶上系挂风马旗,以祈愿神灵和佛陀的许可和福佑。固定居住的人家也是不例外地要在屋顶插挂上祈求吉祥平安的风马旗。而且插于房顶的风马旗,每年都要更换新旗。春暖开犁时,耕牛的头角上也要绑上小小的风马旗,表示向地母致敬和感恩。悬挂在山口、桥梁处的风马旗,是祈望舟车平安。众多宗教节日,也是满山遍野插挂风马旗。藏区各地的神山圣水,更不能没有风马旗幡,因为这里是神和佛陀的神圣驻地,也表达人们对山水神灵的敬畏与供奉。我们还看到,转山转湖朝圣的人,会扛一面醒目的大风马旗,为的是祈求平安。在宗教圣迹古刹地,常年张挂着五彩的风马旗幡,表示对神佛和贤圣的崇拜与礼赞。天葬台悬挂风马旗,是超渡亡灵并寄托后人的哀思。如遇活佛、尊者圆寂,当地信众会将房顶上的风马旗斜着置放,以示对其的敬仰和哀悼。藏族人还有将自己或逝去亲人的手镯、帽子、须发或一团羊毛系于风马旗上的习惯,这是希望能借助风马旗的神力让运气升腾天际,以获人生吉祥如意。

  走访藏区各地,我们发现甘南藏区在每年传统的祭战神或山神等地方保护神的插箭节上,有大量往空中抛撒纸风马的习俗。这种纸风马约半个手掌大小,长方形,彩色,上面印有背负宝珠的飞马和虎、狮、鹏、龙等图案,象征好运亨通、得佑顺吉。煨桑开始后,伴着浓香的桑烟,法螺号从山头“呜呜”响起,人们一边喊着“拉加罗!拉加罗(天神胜利了)!”一边向东方的空中抛撒红红绿绿的纸“风马”,寓示着人与神的愉悦会合。青海藏区也有类似的在山顶放纸风马旗的习俗。另外,在青海的重要宗教圣地,多见大幅、成串并拉挂很长的彩色风马旗,如文成公主庙从入山口到庙殿后山,成串的彩色风马旗遮天蔽日,满山满洼,十分壮观。在云南迪庆州金沙江两岸藏区,一处处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结合在一起的巨型经旗,甚至全是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非常独特和神圣。拉萨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随风飘舞的风马旗,尤显得宏大神圣。林芝工布、米林等地的风马旗多是直接悬挂于古柏上,五六个一簇,迎风招展,遥遥可见。

  林林总总的藏区风马旗,其形式究竟有多少种?经过考察调研,我发现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布印的“风马”旗。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上面印刷有红色或黑色的图案和经文,一般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宝马驮经、宝塔、曼陀罗(坛城)、经文章句、六字真言、符咒等。其中,“宝马驮经”最多见,其图象为:中心一匹宝马,背上驮着象征财运兴旺的“喷焰末巴”,其象征意义是转变一切恶为善,并让善意像骏马一样急驰如飞,传遍世界宇宙。风马旗四角分饰“达”(猛虎)、“森”(雪狮)、“琼”(神鹏)和“珠“(祥龙)。风马旗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一般白、黄、红、蓝、绿五色为一组,按照顺序一组组、一排排系挂于树上或悬挂在横空的绳索上。色彩的象征意义为:白色象征人纯洁的心灵,黄色为大地,红色为火焰,蓝色为天空,绿色为江河。拉挂风马旗,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的有达百米以上的,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和城乡居民的屋顶上。

  另一类是纸印的“风马”片。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公分见方的纸片上,可成千上万地大量印制,祭祀时用作向空中抛撒。每每这时,祭祀者边向空中抛撒风马纸片,边口中念着祝诵词:“风马升起来,飞向空中!快快与神佛相会!吉祥如意!吉祥如意!”笔者在拉卜楞寺的宗教节日上,在塔哇民间插箭节的煨桑仪式上和拉萨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多次见到过信众和僧众们向空中大把大把抛撒风马纸片的盛大场面,那种各色风马在空中飘舞翻飞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憾!

  还有一类就是各种经幡。按色彩,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的;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经文图符相间组合成的。这种经幡,一般都是在重要的宗教场所构建大型经幡城时使用,规模非常宏巨和壮观。

  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风马旗又分为悬挂式、插挂式、经幡塔和经幡立柱等。悬挂式的,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经幡城。插挂式的,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直条的飘带,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经幡塔,在四川藏区多见,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成为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如阿里冈仁波齐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

  风马旗的印制地,主要在川西德格印经院、拉萨的传统作坊和寺院,还有后藏日喀则,这是风马旗的三大著名雕版印制地,以德格印经院为最著名最经典。制作雕版及印制并不复杂,但充满肃穆感,所用布、纸和油墨必处理得非常洁净,印工匠人工作前必焚香、净手和诵经,以保证风马旗的圣洁和法力。

  那么,风马旗源自何时呢?据考证,最初的风马旗是藏地军户的标识,后来逐渐演变为藏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带有宗教色彩的物品。

  宗教界和学术界一般认为,风马源于苯教原始祭祀文化。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人认为,在灵气聚集之处如神山圣湖地,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动,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

  后来这种风马祭祀文化受佛教传入影响,与之融合,约在公元十二世纪初,最早由噶举派寺院广泛使用,用以传布其教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佛神沟通的一种媒介物。
 

  在民间,关于风马旗,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被风吹刮成千万碎片的经书片,飘落到四方信众手中,于是这些人都得到了幸福祥和。之后,人们为了感恩佛祖和长久地消灾祈福,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旗幡,上面印有经文和佛祖像,并高高地挂在空中。另有传说是:一位藏族僧人从印度取经回来,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上岸后他把经书一一摊开凉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睁开眼睛看,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这就是经幡。

经幡 来自百度图片
经幡 来自百度图片

  风马旗一般分白、红、绿、黄、蓝五色。在藏族民众心目中,五色风马旗的象征意义是代表天地万物众神。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内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意为由恶转善、由凶迅速转吉。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整个经幡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

  和藏区其它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载体。当地藏族人朴素地认为,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献幡人吟诵了一遍经文,旗子动的次数越多,诵经的遍数就越多,就越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吉祥。风马旗的存在含义,正如高原雪域上的绘画、雕塑和坛城等一样,藏族人把尽可能多的宗教意念和朴素愿望融入风马旗这个载体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隆达”上还出现了牛和羚羊这些普通动物形象,扩展了生灵图象审美视野,也让民俗学的内容升华融入到神圣的风马旗中。




关键词:藏族经幡文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