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民族文化他扎根羌乡三十载
2015-10-14 00:37:28 作者:佚名 来源:阿坝日报 浏览次数:0
■实习记者哈斯满杨骁记者颜天杰
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它没有闪闪的金光,朴素得不着痕迹,就像春天的小雨,无声无息的飘落下来,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汶川县龙溪乡龙溪小学教师朱金勇正是他们当中平凡的一员,他守望羌乡30余载,在三尺讲台之上躬耕不辍,孜孜前行,立志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他用平凡书写伟大,用普通孕育崇高。
扎根羌乡
视传承羌族文化为己任
“卡木措,喔给个,嘎啦送阿咯,卡各措,卡各欻,阿那麻以噜嘿……”在汶川县龙溪小学的“羌语”课上,伴着歌曲《美丽的羌寨》,朱金勇正在教授学生羌语和羌族文化,“同学们,刚才唱的羌语歌的歌词里就包含有我们这堂羌语课要学习的单词,现在开始今天的学习……”
朱金勇执教30余年,作为本土教师,他的教学不仅着眼于读书识字,“如何保存3000多年的羌民族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习俗?”“羌族的文化传承重任交给谁?”……一个个问题困扰着这位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己任的乡村教师。
“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传承羌民族文化。”朱金勇说。为此,他自己购买相机、录音笔等设备,收集第一手资料,编写羌族文图资料。“从我记事起,爸爸就天天在家里研究这些,还要求我们必须会说羌语,教育我们羌族的文化一定不能丢。”朱金勇的孩子朱向桃说道。朱金勇不仅让家人学习传承羌族文化,还想方设法向自己接触的每个人宣传羌族文化,作为从教30年的本地教师,他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朱金勇说:“教师的责任是将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传承人的责任是将民族文化传承给后代,二者皆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者,何不将二者融合呢?”
2002年,朱金勇开始在自己从教的龙溪乡阿尔村小学尝试,将羌族文化渗透到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让当地孩子接受羌文化的浸润;2006年,他又与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合作组建羌族童声合唱团,让羌族孩子传唱羌族歌谣;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异地过度复学的艰难日子中,仍然教授着羌族文化知识……朱金勇扎根羌乡,将传承羌族文化视为己任,30余载,风雨无阻。
任重道远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伴随着沉稳、敏捷、粗犷、虔诚的舞步,龙溪小学12位小孩子手拿“神杖”,敲打着羊皮单鼓,踏着咚咚作响的鼓点和板铃响声,跳起了羌族羊皮鼓舞。能看到孩子们如此原生态的歌舞表演,与龙溪小学长期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羌族非物质文化教育和传承分不开。
羌族自古以来凭借自身语言和行为动作,采取口授,耳听、心记、示范观察模仿,学习实践等方法世代相传本民族语言。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搬迁和受外界文化的冲击,导致这种形式的非遗文化丢失严重,年轻的一代对此知之甚少,在一些地方羌语甚至已经失传。朱金勇说:“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有诗性的、有梦想的,这种诗性的传承,必然要从小孩抓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这都离不开朱金勇的坚持和努力。即使是在“肝脏移植手术”后抗排斥治疗期间,朱金勇仍然参与编撰《羌族的民间故事》《中国羌族民歌研究》《龙溪小学乡土教材》《阿尔档案》《羌绣》《羌语练习》等书籍并出版。
有了朱金勇编撰的羌族文化相关书籍,龙溪小学开设羌语课指日可待。终于在2011年秋季,龙溪小学将羌族文化纳入学校日常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羌族语言和羌绣两大类,民俗教材《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羌语会话》也在课堂上正式使用。“学校能开设羌语课与朱老师的努力是离不开的,无论是开课前的准备、授课,还是学校已编撰完成的《羌语会话》教材……”说起学校羌文化传承的办学特色,校长杨忠云对朱金勇赞不绝口。
为了肯定朱金勇为传承羌族文化做出的努力,2012年,朱金勇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让朱金勇更加坚定了把羌文化与现代课堂相结合,传承和发扬羌族文化的方法。“我在校园中进行了15年的羌族文化教学,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做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道远,我会尽自己所能,让羌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朱金勇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