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让民族文化站上文化高地

2015-11-17 20:35:0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由内蒙古、北京两地联合投资、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以下简称《马》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好评如潮、殊荣不断。
   \

  《马可·波罗传奇》中剽悍的蒙古族歌舞。

  \

  《马可·波罗传奇》,跨越地域的文化之美。

  \

  《马可·波罗传奇》,跨越国界的爱情动人心弦。

  \

  匈牙利观众对《马可·波罗传奇》竖起大拇指

  \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演职人员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演出时合影

  由内蒙古、北京两地联合投资、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以下简称《马》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好评如潮、殊荣不断。今年,它完成了在美国布兰森市白宫剧院长达3年的驻演之后,又挺进了欧洲主流市场,为国内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又一鲜明示范案例。

  在《马》剧出品方之一——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市演艺集团”)看来,《马》剧是一个开端,也是他们3年转企生涯的见证。在良好的国家文化政策氛围下,他们有信心让更多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内蒙古甚至走出国门,站上主流文化的高地。

  一次“倒逼”

  《马》剧走上升级发展之道

  今年8月底至9月初,《马》剧连续获邀赴欧洲匈牙利夏季艺术节及意大利世博会中国馆“内蒙古主题活动日”进行演出,这是呼市演艺集团的合作方之一——北京天创国际演艺继设在大洋彼岸的商演终端——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成功驻场演出593场之后,在拓展“走出去”渠道上的又一次努力。

  马可·波罗这个人物的国际色彩及全剧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使该剧在两个新市场反响热烈。据悉,《马》剧在匈牙利演出2场时,3000多人的场地每场上座率均达到85%以上,该剧也是匈牙利夏季艺术节唯一邀请的中国剧目。

  对此,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总经理白洁介绍,《马》剧近期屡获国家奖励,也是它挺进欧洲的重要契机。去年底,《马》剧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公布的“2014年度资助项目”;今年,《马》剧又成为文化部公布的“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商务部20个典型案例和文化部60多个特色项目中,他们是唯一来自内蒙古的项目。

  “正是国家给予了《马》剧诸多荣誉和支持,该剧才正式完成了由地区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向国家文化符号的转变,也‘倒逼’我们进行更高的自我要求,站上更高的舞台。”白洁说,匈牙利举办的是大型国际性艺术节,如果项目不能代表国家级的艺术水准,对方是不会认可和邀约的。这次匈牙利主办方提供的是户外舞台,这就要求集团对《马》剧进行升级改版。

  在国家艺术基金和内蒙古文化产业基金的要求和支持下,今年《马》剧在“驻演版”基础上开发了广场版、巡演版,并已在呼和浩特、包头、巴盟、鄂尔多斯等地展开巡演。而为了满足同期美国、欧洲的演出要求,他们也为《马》剧成立了多个演出组,堪称人才队伍的一次“练兵与升级”之旅。

  《马》剧是呼市演艺集团于2013年实现的“当年创意投资、当年制作首演、当年收回成本”的一部精品,是其转企改制元年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该剧以8个月的高效率投资制作后面世,相继登陆美国白宫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等舞台引起轰动,并在当年斩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金奖”及美国布兰森市政府颁发的“文化参与贡献奖”,令业界瞩目,也让“改革新兵”呼市演艺集团“一战成名”。

  忆及那次合作,呼市演艺集团的改革者们迄今仍然觉得是“一次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选择”。当时,他们带着激动和欣喜,认为成功有着“合适的团队遇上了合适的伙伴,在合适的时机选对了合适题材”的偶然性。几年下来,随着《马》剧经受住了市场考验、集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开拓视野之后,他们逐渐深入思考并总结出了“偶然”后的“必然”:首先是抓住蒙古族特色文化这个核心竞争力;其次是找到合适伙伴,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第三要注重对剧目版权的掌握和核心人才的培养;第四则是找准市场定位并创新商业模式。

  “《马》剧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它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专业、精细、集约、整合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涵盖了从策划到制作、从风险评估到市场推广、从成本控制到项目管理、从商务合作到利润共享、从版权保护到改版升级的全过程。”白洁感叹,《马》剧是其“开篇之作”,也是一次“倒逼”之旅。虽然《马》剧的内蒙古出资方为呼市政府,但收回投资是他们对政府作出的承诺。“我们要求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于一个初成立的转企院团来说,1200万元的成本压力毕竟不小,要求我们迅速建立一支有艺术水准、能迎战市场的人才队伍,也要求我们迅速摸清今后生产经营的模式和道路。”

  近3年来,呼市演艺集团一直在探索和创新《马》剧的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如何把《马》剧身上的“成功基因”渗透到集团“骨血”中去。《马》剧身上体现的那些思路、模式的变化,也是呼市演艺集团改革成效的见证。

  一番改革

  寻找国有院团的“活力基因”

  自2013年起,在文化部等九部委出台的《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背景下,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正持续深化中。呼市演艺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打响的国有院团改制的“第一枪”,格外受当地政府瞩目。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呼市政府提出“出精品、出人才、出品牌、出形象”,无形中就赋予该集团“示范样本”的责任。

  3年来,呼市演艺集团重点解决原市属晋剧团、民间歌舞剧团、民族歌舞团资源分散、组织松散、人才流失、思想保守、互不为谋、市场竞争力堪忧等问题。据悉,改制第一年,其三个院团商业演出总营业额才170万元;迄今三个院团的综合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如果说3年前,《马》剧让呼市演艺集团站上了世界舞台,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三年来,其在制度建设、版权开发、对外合作、人才激励等改革核心环节上的风生水起,则显示了一个地方民族院团的雄心和抱负。

  呼市演艺集团已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他们对员工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绩效工资发放制度;对下属院团也按演出场次、演出效果、剧目生产能力、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综合评价;针对梅花奖、特型演员成立专项支持资金,通过以老带新和青年演员专属舞台等进行人才梯队化建设。

  在剧目生产及运营模式上,呼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彭飞作了介绍。以《马》剧这个优质IP(版权)为例,他们进行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的探索。目前呼市旅游市场正稳步上升,呼市政府也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及贯彻向北开放战略,未来《马》剧会在“一带一路”大型边沿城市做巡演,并继续寻找走向欧美的机会。同时,他们也将与内蒙古蒙亮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在明年7月落成的蒙亮演艺广场内长期驻演《马》剧,实现了民营旅游资本与民族文化资产的有机融合。“无论任何时候,剧目都是核心产品,只有掌握了优质的版权,我们才拥有对剧目改造升级的自主权,才有对外合作的话语权和根基,才能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彭飞说。

  不忘市场意识、践行优秀价值观的“精品战略”和“版权意识”,如今已在呼市演艺集团落地生根。3年里,他们创作了10余部晋剧、二人台和歌舞剧,《马》剧、《一钱太守》、《巡城记》、《万家灯火万家梦》、《满都海》、《花开花落》等成为品质较高的精品剧目;其下属3个院团也“练就”1年创作1部大戏的能力。

  当年,《马》剧作为北京、内蒙古两地联合投资,呼市演艺集团、天创国际演艺、天创文投共同推出的作品,本身就在诠释着今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方向——运用改革的政策便利、释放的优质资源,通过多方合作走向互惠共赢。

  当下,呼市演艺集团联合旅游为主的多方资源,合作共推文化产业的局面也即将开始——他们将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创排以“昭君”为题材的旅游舞台剧,并在昭君博物院5A级景区长期驻演,也将“借道”呼市政府与北大青鸟的战略合作项目,在拟建的主题公园民族剧场内驻场演出集团的精品剧等。

  对于“人才”这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呼市演艺集团更是从《马》剧起就“未雨绸缪”。为了节约演出成本、保证多地同时演出,他们几年来通过择优选拔核心演员,成功建立起多套演出班组。其核心技术团队以及运营团队包括灯光、音响、舞美、编创等也都实现了自有化。

  “我们对优秀演员的激励机制,秉承不管隶属哪个团,只要有好思路、好项目,集团都大力支持的原则。”彭飞说,戏曲人才断档是全国性问题,改制后他们通过“周末青年专场”开始培养和选拔一些好的苗子,甚至在项目生产模式上进行制作人中心制、演员中心制的探索。

  2014年,来自北京的国家一级演员王福民与当地的国家二级演员——呼市晋剧团副团长董红峥的合作,就堪称“演员中心制”生产模式上的创新。董红峥从艺35年,以其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闻名于呼市戏曲界。呼市演艺集团晋剧院为其从北京邀请编导整理和挖掘了一台别开生面、失传多年的丑角玩笑戏专场——《打杠子》、《砸锅》、《罗锅抢亲》。这是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优秀人才和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视。

  一个愿景

  政策春风“吹绿”民族文化前景

  随着体制的解缚、市场观念的日益深入、社会资源的充分活跃,我国国有文化企业正健康向上、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有文化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一直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重点。

  呼市演艺集团作为一个来自草原、肩扛“民族文化”大旗的国有艺术院团,近年来,其扎根于当地民族特色进行的创作和传承,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与肯定。呼和浩特市政府支持其在人员队伍上的改革,更为其单独在市级层面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在剧目资金、剧院终端等方面也多有“减负”之举。

  2015年,呼市演艺集团的《马》剧和其二人台艺术研究院的现代戏《万家灯火》入选了财政部“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二人台现代戏《乡村九品官》、舞蹈《斗熊》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大型历史晋剧《巡城记》进入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复评阶段;在文化部艺术司“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中,他们的二人台艺术研究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单位;进行“科技+文化”融合的二人台动漫《江山如画》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荣获两项文华奖,舞蹈《戈壁沙丘》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一个又一个脚印,凝结着呼市演艺集团的努力,也显示着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背景下,通过政府引导和多方合力,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等改革理念正开花结果。

  “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现在的文化政策都很支持,环境非常好,发展文化产业可谓正逢其时。而得到了政府支持的国有院团,也应该完成自己的‘天职’。”白洁认为,传承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就是他们这个“草原院团”的“天职”之一。传统戏曲受众群正不断缩小,一些舞台品种面临断代与失传。因此,他们对包括玩笑戏在内的小戏小品制定了重点扶持办法。为了国家非遗剧种“二人台”的传承,集团下属的二人台艺术研究院多次深入民间对老艺人实地走访,收集整理了众多二人台剧目遗珠,还对传统剧目进行复排和录音录像,为其艺术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

  3年来,呼市演艺集团也一直践行着国有院团的另一“天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走亲”“周末大舞台”“送戏下乡”等为其常设的文化惠民活动平台。在当地政府的搭台和支持下,截至今年6月,他们累计开展惠民演出733场,双拥、宣传、慰问等演出276场,商业演出565场,公益演出占到总演出的65%。

  来自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使得呼市演艺集团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当年《马》剧一战成名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就曾赞扬其“把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和舞蹈语汇有效地融合成一部歌舞长剧,体现了中外艺术交融的特点,很好地宣传了中国文化,也为内蒙古歌舞艺术跨出草原、走出国门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他们也曾仔细分析《马》剧文化上的成功因素。该剧架构于蒙古族历史上最光辉鼎盛的元朝,借助马可·波罗这个国际人物的视角推进故事,而全场气势恢宏的蒙古族宫廷舞、豪迈剽悍的骑马舞、庄严神秘的萨满舞等特色文化才是整剧灵魂和最吸引观众的地方。“蒙古族文化已经足够厚重,足够滋养我们这些传承者走得更远。只是需要转变思路、选对视角、了解并适应市场,就能为弘扬民族文化找到合适途径。”白洁说。

  近期,呼市演艺集团又一批深具草原特色的传统剧目——二人台《花落花开》、《万家灯火》和晋剧《满都海》、《一钱太守》首次走出草原,奔赴杭州、义乌、宁波、金华等江浙城市巡演,大受当地观众的欢迎,这更坚定了其扛住“民族特色文化”大旗的信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个民族文艺院团的“骨血”,也将给未来的文艺界吹起一阵来自草原的“清风”。(郑 洁)

上一篇: 2015中国·贵州雷山苗年推出19项活动 持续两个月

下一篇: 演绎多彩民族文化 新晃群舞《嫁娘帕》获省文艺调演金奖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